《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新论》求取 ⇩

第一章 一个尚未破题的世界性命题1

第一节 从唯物史观看民族和民族问题1

一、民族是历史范畴,有其自身形成发展消亡的规律2

二、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2

三、民族平等的本质是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利益6

第二节 现代社会民族问题的走势和我国民族问题的性质9

一、民族问题依然是热点,但改变了内容和形式9

二、正确把握我国民族问题的性质12

第三节 少数民族经济在全局中的地位和意义16

一、认识中国国情的哲理基础和依据16

二、国之瑰宝的待开发区18

三、地理区位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开放通道21

四、民族地区一定能实现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23

第二章 我国民族地区区情分析和区情特点的再认识26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活化石26

一、色彩斑斓的一幅画卷26

二、鲜明反差的不平衡性29

三、总体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水平34

第二节 复杂的地域分异规律35

一、显地域特征是边疆、内陆、山地、大漠和民族浑融一体35

二、复杂的地貌组合关系和地域分异规律36

第三节 起点水平低,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规模小40

一、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40

二、横向差距扩大,不平衡性更加突出48

第四节 渐变中的产业结构,工业化已初见端倪49

一、总体属于农业经济型结构49

二、第二产业属传统资源型重型结构、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搞饭吃55

三、产业结构将由趋同转向“趋异”,区际分工行将基本完成58

第五节 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困感62

一、发展严重不足,产业扩张程度弱62

二、产业小生产特征突出,综合实力低下64

三、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科教兴区步履艰难68

四、区域社会发育层次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够76

第六节 不易解脱的经济怪圈79

一、生产力的总体落后和多层次的生产力共存一体,造成了战略抉择的困惑79

二、与国家工业化相悖的区域农村工业化历程艰难,在公平与效率选择上两为其难81

三、农村改革难以深化,农业日益萎缩,构成了持续发展的又一障碍83

四、日益显性化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将导致系统的急剧衰变87

第三章 历史的反思与启迪92

第一节 体制背景和运行轨迹92

一、同一体制背景和赶超型战略模式92

二、工业化进程及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作用96

三、经济建设实践中的教条主义错误和政策上的“雷同化,一般化、一刀切”105

第二节 稳态状农业经济社会结构是贫穷、落后的总根110

一、不容置疑的一个基本事实110

二、科学地辩识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质态特征113

三、民族素质的现代化居于最高层次地位115

四、正视现实,迎接未来119

第三节 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扼杀了发展与进步的生机124

一、商品经济理论和实践始终是我国经济理论争议的焦点124

二、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129

三、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冲垮落后的堤坝13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新发展139

第四节 背离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142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142

二、“替代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低生产力水平对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形态飞跃的幅度限制作用147

三、坚持生产力标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50

第四章 民族经济发展的新课题155

第一节 变化中的区际关系155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走势和特点155

二、区域关系的本质是区际利益关系162

三、国家区域布局政策的负效应现象165

四、强化宏观规划、协调、服务、协作职能,开创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区域关系新局面169

第二节 梯度理论析辩172

一、从技术上的梯度转移到布局上的“梯度理论”173

二、“梯度推移”并不具有客观必然性174

三、西部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区域关系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作联合、共同发展179

第三节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之路182

一、生产力是多要素组合成的大系统结构183

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质态变化基础上的经济、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发展185

三、区域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一般性和个性189

四、走地域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实现小康目标194

第四节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201

一、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基本范畴202

二、从系统论角度科学认识产业结构的内涵特征和性质204

三、当代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以高科技化、高加工度化、高集约化、高组织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高度化210

四、西部民族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难度和问题214

五、从实际情况出发,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量的扩张中不断提升产业结构217

第五节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224

一、两大战略类型的比较224

二、借鉴各地经验,发展商品经济227

三、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228

第五章 主攻温饱工程,走开发式扶贫路子232

第一节 贫困地区现状概述233

一、计算贫困标准方法的演变和评价234

二、我国贫困地区多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237

三、云南贫困地区类型和特征237

第二节 贫困原因探析242

一、众说纷纭的贫困原因242

二、贫困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社会经济现象246

三、西部贫困地区的贫困是原生型贫困,只有发达的现代商品经济才能瓦解孕育这种贫困的社会经济结构250

第三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扶贫行为和扶贫机制253

一、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惑254

二、不能混淆扶贫行为和扶贫机制259

三、在公平和效率的结合点上改革扶贫工作,实行开发式扶贫方针264

第四节 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开拓“解放思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局面267

一、“三结合一体化”之路开拓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268

二、“三结合一体化”之路开拓了小农生产走向大市场新路270

三、开遍云岭高原的“三结合一体化”的烂漫山花272

第六章 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实证研究274

第一节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一代人的历史使命274

一、命题的提出274

二、关键是解决好“能结合”、“会运用”这个问题276

三、区情特点的再认识27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挑战282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缓慢也不是社会主义282

二、落后的社会基础和民族群体素质降低了改革效应,阻碍了社会变革285

三、现实继续存在的低效率、欠公正的社会经济现象,从根本上与社会主义本质相悖287

四、社会丑恶现象回溯,政权建设遭到削弱289

五、胶结着各种矛盾,并日益显性化、复杂化、尖锐化29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作出新的选择295

一、本区域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思路295

二、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题和核心296

三、寻求两种文明的结合点,在“用科学理论武装人”“能结合”“会运用”上下功夫298

四、解决好“路”和“桥”,深入持久地进行社会主义理论教育300

第四节 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中的成效、经验和做法303

一、以党校为基地培训和形成了一批“能结合”“会运用”的跨世纪带头人和理论骨干力量,为深入进行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303

二、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教育宗旨,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304

三、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既是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更是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深入进行的组织保证307

四、切实解决农村热点问题,综合治理社会治安,提高社会主义法制和政策水平308

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08

六、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工作方针,切实转变作风,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309

第六节 结论、探讨和建议311

一、面向21世纪改革与发展主题的历史使命311

二、对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观点和看法312

三、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向新的水平和目标发展313

第七章 西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证318

第一节 西南林牧业发展战略研究318

一、地位、任务和现状318

二、问题、矛盾和启迪321

三、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与西南林牧业战略调整的新要求323

四、战略构想和战略目标327

五、主要对策和措施336

第二节 西南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338

一、现状和问题338

二、优势和目标343

三、对策与措施349

第三节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353

一、区域总体概貌和战略抉择的基本思路353

二、任务、目标和步骤360

三、战略模式的层次分析363

四、经济开发类型和分类指导365

五、强化宏观调控,实行瓶颈矛盾重点整治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375

第八章 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实证387

第一节 红河县干热河谷开发前沿可行性研究报告387

一、区域概况和开发现状387

二、开发的限制性因素和难度392

三、开发战略总体设计397

四、干热河谷开发项目规划一览表418

五、措施和意见419

第二节 “水”是红河县经济振兴的“力量”和“希望”426

一、不可回避的命题426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和特点427

三、2000年红河县需水量的预测430

四、水利投资项目的决策分析431

五、红河县骨干水利工程——俄垤水库的建设评估438

六、实现规划目标的对策和政策建议441

第三节 红河县甘蔗基地建设和日榨1000吨糖厂的可行性研究445

一、项目开发的背景和意义445

二、研究工作的依据范围和主要结论446

三、开发建设条件条件评价446

四、产品方案450

五、建设规模论证451

六、设计方案451

七、制糖工艺453

八、主要参数457

九、投资估算459

十、投资还贷能力论证461

十一、建议和措施466

第九章 西部经济开发规划实证469

第一节 镇雄县脱贫致富研究报告469

一、县情概况和特点469

二、贫困原因分析和贫困症结问题473

三、脱贫致富的战略抉择476

四、实现目标的对策和政策建议480

第二节 西南山区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496

一、地位和势态496

二、西南山区农村发展的目标抉择500

三、发展途径和突破口选择504

四、发展的对策与政策509

第十章 西部环境整治实证——云南省岩溶地区生境治理与林业开发515

第一节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和特点516

一、地理方位和生态要素特点516

二、社会经济概况和特点521

第二节 生境功能类型和生境现状及问题523

一、生态系统功能类型523

二、生境现状和问题525

第三节 生境治理的路子、对策、方案和阶段目标527

一、生境治理的路子和对策528

二、生境治理的具体措施530

三、生境治理的阶段目标533

四、生境整治的区域布局和整治方案设想533

第四节 林业开发条件评价536

一、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537

二、林业生产现状538

三、林业生产条件综合评价539

第五节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择优布局、重点倾斜542

一、岩溶县林业开发类型的划分542

二、各分区发展方向抉择543

第六节 振兴林业的对策和政策547

一、实行分而治之的效益型布局战略,提高林业发展质量547

二、体现改革和开放的总要求,走“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有偿自由转让的“包、专、联”的路子548

后记554

1996《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新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史新辰著 1996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88 PDF版)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988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PDF版)
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函授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概论(1996 PDF版)
区域经济发展概论
1996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区域经济学新论(1998 PDF版)
区域经济学新论
1998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1996 PDF版)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1996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论(1996 PDF版)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论
1996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组织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1998 PDF版)
组织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1998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理论与应用(1996 PDF版)
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理论与应用
1996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区域经济论(1994 PDF版)
区域经济论
1994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论中国浅内陆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江西跨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研究(1996 PDF版)
论中国浅内陆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江西跨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996 北京:人民出版社
区域经济协调与发展(1997 PDF版)
区域经济协调与发展
1997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经济转轨与区域发展  福建经济发展研究(1998 PDF版)
经济转轨与区域发展 福建经济发展研究
1998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区域经济改革与发展论(1997 PDF版)
区域经济改革与发展论
1997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论区域经济(1999 PDF版)
论区域经济
1999 北京:新华出版社
中国经济区域新论(1998 PDF版)
中国经济区域新论
1998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