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思茅地区土壤》求取 ⇩

第一章思茅地区概况1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1

一、位置 面积1

二、地貌1

三、气候 水文6

四、植被 植物9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12

一、历史沿革12

二、行政区划 民族自治13

三、人口 民族14

四、经济发展16

五、农业生产17

第三节土壤工作概况25

一、解放前后的土壤普查和土地调查25

二、第一次土壤普查26

三、第二次土壤普查27

第二章土壤分类分布与面积31

第一节土壤分类31

一、土壤分类的原则依据31

二、土壤分类制与土壤分类系统32

三、思茅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表32

四、分类说明38

五、土壤命名39

第二节历次土壤调查(普查)分类系统40

一、1938年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对照40

二、第一次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对照表41

第三节成土条件与土壤44

一、地貌与土壤44

二、母岩母质与土壤45

三、气候与土壤45

四、水文与土壤45

五、植被与土壤46

六、人为活动与土壤47

第四节土壤分布规律47

一、垂直分布47

二、水平分布48

三、帚状山川形成的独特分布49

四、区域因素形成的地域分布49

五、与母岩母质相对应的条带状、块状、点状分布49

六、人为因素形成的土壤分布49

第五节土壤分类面积50

一、土地与土壤面积50

二、土纲与土类面积50

三、土型面积52

四、亚类面积54

五、土属面积56

六、土种面积58

七、水稻土面积58

八、思茅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与面积统计表64

第三章铁铝土纲70

第一节砖红壤70

一、面积与分布70

二、分类系统70

三、成土条件72

四、成土特点74

五、理化性状78

六、改良利用80

第二节赤红壤82

一、面积与分布82

二、成土条件82

三、成土特点88

四、分类系统与类型91

五、理化性状95

六、改良利用98

第三节红壤108

一、面积与分布108

二、成土条件108

三、成土特点110

四、分类系统与类型112

五、理化性状117

六、改良利用120

第四章淋溶土纲与高山土纲125

第一节黄棕壤125

一、面积与分布125

二、成土条件126

三、成土特点127

四、分类系统与类型129

五、理化性状130

六、改良利用132

第二节棕壤132

一、面积与分布132

二、成土条件133

三、棕壤的成土特点133

四、分类系统与类型134

五、棕壤理化性状分析135

六、利用现状及方向135

第三节亚高山草甸土136

一、面积与分布136

二、成土条件136

三、成土特点137

四、分类系统137

五、理化性状138

六、现状及利用方向139

第五章初育土纲140

第一节紫色土140

一、面积与分布140

二、成土条件141

三、成土特点142

四、分类系统143

五、理化性状144

六、改良利用145

第二节石灰(岩)土147

一、面积与分布147

二、成土条件147

三、成土特点148

四、分类系统149

五、理化性状150

六、改良和利用151

第三节冲积土152

一、面积与分布152

二、成因与特点152

三、分类系统153

四、理化性状155

五、改良利用155

第六章人为土纲—水稻土158

第一节水稻土概况158

一、面积与分布158

二、成土特点160

第二节水稻土分类系统与类型162

一、淹育型水稻土163

二、渗育型水稻土167

三、潴育型水稻土168

四、潜育型水稻土170

五、侧渗型水稻土171

第三节水稻土理化性状172

一、理化性状概况172

二、各亚类特点172

三、各亚类差别173

四、属种差异174

五、水稻土和旱地土土种养分178

第四节水稻土改良利用178

一、利用概况178

二、农田建设182

三、分层规划,改革耕作制度182

四、主攻坝区水稻土183

第七章土壤性状184

第一节土壤性状测试184

一、测定项目184

二、测试单位184

三、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84

四、测定的方法184

五、分级与评价184

六、化验数据的整理统计方法186

七、土壤颜色标准187

第二节土壤酸碱度188

一、思茅地区土壤酸碱度分布概况188

二、各土壤类型酸碱度191

三、土壤pH值分级面积192

四、不同母岩类型酸碱度状况193

五、在剖面上土壤pH值的垂直变化196

六、耕地表层(耕作层)pH值状况197

七、土壤酸碱度与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关系197

第三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198

一、思茅地区含量概况198

二、耕作土壤与林草地土壤的差异198

三、分级面积199

四、不同类型母质发育的土壤差异200

五、地理分布200

六、耕作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分布频率203

七、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施肥207

第四节土壤磷素209

一、思茅地区含量概况209

二、不同土壤差异210

三、分级面积与地理分布211

四、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213

五、磷素在垂直土体上的分布214

六、耕作土壤磷的分布频率214

七、土壤磷素与磷肥施用215

第五节土壤钾素218

一、土壤钾素水平及分布概况218

二、不同土类、亚类、土属种含钾状况220

三、土壤速钾分级面积221

四、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含钾状况222

五、土壤含钾量在剖面上的垂直变化222

六、耕作土表层混合样含钾状况223

七、土壤钾素与钾肥施用226

第六节微量元素227

一、采样、分析与试验方法228

二、硼229

三、钼231

四、锌235

五、铜237

六、锰238

第七节 土壤阳离子代换量241

第八节土壤质地246

一、全区概况246

二、不同土壤类型质地246

三、耕作土与林草地土表土质地差异246

四、表底层土壤质地差异247

五、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质地250

六、耕作土不良质地的改良250

第九节 土壤障碍因素250

第八章土地利用256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256

一、土地构成256

二、二十六年间土地利用构成变化大258

三、土壤资源构成现状260

四、土地利用特点及问题261

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262

第二节土地耕作制度263

一、毁林耕作制263

二、轮歇耕作制264

三、固定耕作制264

四、耕作制度改革265

第三节土地海拔坡度分级分布266

一、土地立体分布特性与意义266

二、立体性—土地垂直分级分布267

三、坡地性—土地坡度分级分布268

第四节土地生产力评级269

一、评级的依据和原则269

二、土地生产力评级的标准和方法270

第九章土地改良278

第一节土壤利用改良区域分区278

一、土壤利用改良区域分区原则及系统278

二、分区概述279

第二节土壤利用类型分区297

一、类型分区的依据和原则298

二、类型分区概述298

第十章土地资源开发315

第一节土地资源开发315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设想315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针与规划317

三、耕地开发320

四、园地开发322

五、林地开发324

六、水面开发325

第二节土地改良与培肥326

一、中低产田的改良326

二、中低产土地改良329

三、高产土壤的培育333

第三节土壤保护与施肥338

一、土壤侵蚀338

二、土壤污染及防治341

三、因土施肥343

1994《云南省思茅地区土壤》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思茅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 1994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云南省地志  思茅县( PDF版)
云南省地志 思茅县
安顺地区土壤(1987 PDF版)
安顺地区土壤
1987
郴州地区土壤( PDF版)
郴州地区土壤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讲义(1993 PDF版)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讲义
1993
湖南省洞庭湖地区土壤报告(1959 PDF版)
湖南省洞庭湖地区土壤报告
1959 中国科学院土壤队
湖南省衡邵地区土壤报告(1959 PDF版)
湖南省衡邵地区土壤报告
1959 中国科学院土壤队
云南思茅专区土壤考察报告(1961 PDF版)
云南思茅专区土壤考察报告
1961
云贵川南部地区土壤区划(1961 PDF版)
云贵川南部地区土壤区划
1961
云南省土壤区划(初稿)目次  续编(1957 PDF版)
云南省土壤区划(初稿)目次 续编
1957
云南省土壤区划(初稿)目次  正编(1957 PDF版)
云南省土壤区划(初稿)目次 正编
1957
云南思茅专区植被考察报告(1961 PDF版)
云南思茅专区植被考察报告
1961
云贵川南部地区土壤区划(1951 PDF版)
云贵川南部地区土壤区划
1951
华南土壤区划(1962 PDF版)
华南土壤区划
1962 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土壤研究所
福建省东南部土壤区划(1963 PDF版)
福建省东南部土壤区划
1963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
福建省东南部地区之土壤  初稿(1960 PDF版)
福建省东南部地区之土壤 初稿
1960 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