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改革·发展 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当代中国》
作者 | 刘彦生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16 |
出版时间 | 1993(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800215857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4102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引论迎接时代排战,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1
一、当今国际思想战线斗争要求深入研究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2
二、当今社会主义命运要求继续坚持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
三、当代中国现实社会主义改革要求理论指导,并发展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5
第一篇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理论在本世纪的重大突破7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论”7
二、时代对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论”的修正8
(一)资产阶级和党内机会主义者歪曲帝国主义本质,阉割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8
(二)列宁对帝国主义本质和时代特征的阐述10
(三)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的提出和论证11
三、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实践检验和进一步发挥14
第二篇社会主义建设迂回过渡论——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变革19
一、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和条件19
(一)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的特殊性19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高度的技术物质基础21
二、过渡道路的理论探讨22
(一)传统过渡理论的痕迹22
(二)两种过渡理论的交织23
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论27
(一)战时共产主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形式27
(二)直接过渡论的错误及原因29
四、社会主义迂回过渡论30
(一)新经济政策——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过渡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31
(二)迂回过渡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33
第三篇社会主义建设“中间环节”论38
一、早期的中间环节理论38
(一)中间环节的历史必然性38
(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40
(三)早期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模糊性和非主导性43
二、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深化46
(一)国家资本主义的规定性和必要性46
(二)国家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47
(三)利用中间环节的原则性49
三、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51
(一)租让制51
(二)合作制55
(三)其他形式58
四、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对中间环节理论的运用和创新59
(一)解放思想,大胆利用中间环节,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59
(二)对外开放,利用中间环节增强综合国力60
(三)尊重经济规律,重视中间环节,走历史必由之路62
第四篇社会主义建设商品货币论64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商品货币存在的历史必然性64
二、商品货币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理论和实践66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商品货币取消论66
(二)苏维埃俄国初期“产品交换”的设想和实践68
三、社会主义与商品货币的相容性71
(一)有限制的商品货币论71
(三)自由发展的商品货币论72
(三)商业的地位和作用73
四、商品货币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7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不开商品货币和市场流通74
(二)搞活流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75
(三)发展经济,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必要手段76
第五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78
一、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78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78
(二)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79
(三)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82
二、辩证地对待文化遗产,科学地认识旧社会知识分子84
(一)辩证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84
(二)科学认识旧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86
三、关心、尊重和信赖知识分子88
(一)关心知识分子的思想成长88
(二)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89
(三)尊重知识分子的意愿和劳动92
(四)列宁知识分子论的后世影响94
四、用全面、深刻地文化革命更新社会96
(一)文化革命的实质和意义97
(二)文化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99
第六篇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论101
一、民主和民主的阶级实质101
(一)民主是国家制度101
(二)民主具有阶级性102
二、民主的历史演进和资产阶级民主103
(一)民主形式的发展过程103
(二)资产阶级民主的双重性104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阶级内容、本质、特征和核心108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阶级内容109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111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112
(四)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113
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渐进性116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改革120
(一)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120
(二)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主要因素121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123
第七篇社会主义政权建设论126
一、无产阶级专政理论126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127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128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和形式131
(四)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的内在构成133
二、反对官僚主义134
(一)官僚主义的泛滥和危害134
(二)官僚主义的根源136
三、国家政权机构的改革138
(一)改革的必要性138
(二)改革的设想和措施139
第八篇社会主义政党建设论146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基础147
(一)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147
(二)联系群众的作风149
(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149
(四)巧妙而灵活的斗争策略151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基础152
(一)克服组织形式的分散主义152
(二)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153
(三)不断纯洁党的组织154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155
(一)民主和集中思想的历史统一性155
(二)辩证地理解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158
四、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任务159
(一)管理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159
(二)制定政策,处理好党政关系160
(三)掌握本领,培养社会主义管理人才161
第九篇社会主义建设策略论——列宁退却策略的运用164
一、退却的指导思想和目的165
(一)不改变社会主义方向,退为了进165
(二)因势利导,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167
(三)团结工农群众,壮大革命力量169
(四)目标明确,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70
二、退却的依据172
(一)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在退却中积蓄力量172
(二)利用敌人营垒的“裂痕”,用妥协发展自己174
(三)适应形势变化,在退却中取得主动权174
三、退却的原则176
(一)有准备、有阵地地退却177
(二)有组织、有纪律地退却178
(三)有信心、有秩序地退却178
四、退却策略的辩证法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指导作用179
(一)退却策略的辩证法179
(二)退却理论对当代中国现实社会主义改革的指导意义182
第十篇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新的探索和改革中的新发展185
一、列宁晚年对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新认识185
二、托洛茨基派对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干扰186
(一)托派社会主义理论在“左”右摇摆中冲击列宁思想187
(二)布哈林发展列宁的社会主义过渡论191
三、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变化与布哈林对列宁思想的继承和丰富195
(一)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和实践的转变195
(二)在论战中布哈林发展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197
四、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历史性飞跃20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05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0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09
小跋对列宁深化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思想基础的一点思考212
后记215
1993《探索·改革·发展 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当代中国》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彦生著 1993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 1991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 高校后勤基础设施标准参数研究
- 1997年11月第1版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问题
- 1986
-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 1991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 改革·发展·探索
- 1992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
- 社会主义金融改革论 国库监管探索
- 1998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实践
- 1998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 1993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 改革与发展探索
- 1996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改革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1985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
-
- 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新论
- 1991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 1992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新版《列宁选集》导读 列宁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
- 1995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 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1985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 挑战·改革·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
- 1988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