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上》
作者 | 刘绶松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98 |
出版时间 | 197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10019·2867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1206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绪论1
第一编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一九一七——一九二一)3
第一章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3
一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3
二 统一战线和领导思想10
三 文学革命的倡导及其主要内容15
四 文学改良主义者的主张25
五 与封建复古主义者的斗争30
第二章 文学革命的实绩——鲁迅早期的创作37
第三章倡导时期的诗歌与戏剧51
一 新诗的奠基作——郭沫若的《女神》51
二 其他诗人的作品58
三 戏剧65
第二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二一——一九二七)73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国内形势与文学概况73
一 党成立后的国内形势73
二 本时期文学运动的特点75
三 本时期的文学团体81
第二章在战斗中前进的鲁迅85
一 战斗的特色和历程85
二 战斗的武器之一——杂文90
三 战斗的武器之二——小说101
四 战斗的武器之三——散文诗、散文113
第三章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与“革命文学”的提出118
一 文学研究会的主张118
二 创造社的主张123
三 “革命文学”的提出132
第四章本时期的诗歌与小说137
一 诗歌137
二 小说153
第五章本时期的戏剧与散文169
一 戏剧169
二 散文178
第三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二七——一九三七)187
第一章在白色恐怖下向前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87
一 政治形势与文学发展概况187
二 左联成立前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5
三 左联的成立和理论纲领201
四 关于大众化的讨论208
五 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运动216
第二章思想战线上的对敌斗争223
一 与“新月派”的斗争223
二 与所谓“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229
三 与“第三种人”的斗争232
第三章成为伟大共产主义者的鲁迅241
一 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241
二 后期作品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精神248
三 永恒的光辉259
第四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265
一 瞿秋白265
二 方志敏270
三 柔石275
四 殷夫280
五 胡也频284
第五章老根据地的文艺运动288
一 文学与工农兵的初步结合288
二 老解放区的戏剧运动292
三 老解放区的歌谣296
第六章本时期的诗歌301
一 两股逆流——“新月派”和“现代派”的诗301
二 为生活和战斗而歌313
第七章本时期的小说330
一 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330
二 对于现实的暴露和批判355
第八章本时期的戏剧365
一 戏剧运动概况365
二 作家和作品370
第九章本时期的报告文学与散文387
一 报告文学387
二 散文392
第四编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三七——一九四五)401
第一章在民族解放旗帜下的文艺运动401
一 抗战爆发后的政治形势与文学概况401
二 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411
三 文学与工农兵结合415
第二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伟大历史意义427
一 文艺界整风运动427
二 社会主义文学的指导方针436
第三章文艺思想领域内的批判和斗争444
一 “民族形式”讨论444
二 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斗争456
三 对于“主观论”的批判464
第四章本时期的诗歌470
一 诗歌创作概况470
二 时代的号角473
三 愤怒和讽刺之歌491
第五章本时期的小说498
一 小说发展概况498
二 工农兵斗争生活的画幅504
三 为民主与胜利而斗争518
第六章本时期的戏剧535
一 戏剧运动概况535
二 国统区的剧作家及其作品544
三 解放区的新歌剧568
第七章本时期的报告文学与散文577
一 报告文学577
二 散文583
第五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四五——一九四九)593
第一章沿着文学的工农兵方向胜利前进593
一 迅速发展的政治形势与文学概况593
二 工农兵群众文艺活动601
三 萧军思想批判608
第二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收获613
一 诗歌613
二 小说627
三 歌剧和话剧649
四 通讯报告662
第三章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669
一 运动概况669
二 作家和作品677
第四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成就689
一 胜利的会师689
二 党的关怀和教育691
三 重要报告692
四 决议、组织和宣言697
附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简述(一八九八——一九一七)703
第一章农民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703
一 社会基础与文学特色703
二 文字工具改革思想的萌芽707
三 “新文体”和“诗界革命”711
第二章几个小说作家及其作品717
一 小说兴盛的原因和它的特点717
二 作家和作品719
结语722
后记725
修订再版书后727
1979《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绶松著 1979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新文学史 上
- 1975 香港:昭明出版社
-
- 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 上册
- 1980
-
- 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 中
- 1979
-
- 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 上
- 1979
-
- 中国古代文学初稿 上
- 贵阳师范学院
-
- 中国新文学史稿 下
- 1982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 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下
- 1979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 1957 北京:作家出版社
-
- 中国新文学史稿 下
- 1953 新文艺出版社
-
- 中国新文学史稿 上
- 1954 新文艺出版社
-
- 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 上 初稿
- 1962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中国农学史 初稿 上
- 1959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中国农学史 初稿
- 1984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 1979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中国民间文学史 初稿
- 1958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