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求取 ⇩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解释和问题解答1

第一章 绪论1

一、基本概念解释1

1.哲学1

2.世界观、方法论1

3.历史观、人生观1

4.唯物主义、唯心主义2

5.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

6.辩证法、形而上学2

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3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

9.唯名论、唯实论3

10.马克思主义哲学4

二、问题解答4

1.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怎样的?4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含的内容是什么?4

3.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5

4.什么是哲学的党性原则5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关系是怎样的?6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6

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产生的根源是什么?7

8.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7

9.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8

10.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批判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倾向。9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什么重要作用?10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13

一、基本概念解释13

1.物质13

2.运动13

3.静止13

4.规律14

5.时间、空间14

6.一元论、二元论14

7.相对主义14

8.诡辩论15

二、问题解答15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有何特点?15

2.列宁物质定义的伟大意义是什么?16

3.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7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怎样的?18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承认相对静止有何重要意义?19

6.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20

7.怎样理解时间、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20

8.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21

9.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而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22

10.怎样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3

11.为什么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25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26

一、基本概念解释26

1.意识26

2.反应特性26

3.信息、信息论26

4.“机器思维”(人工智能、电脑)27

5.“物活论”27

6.庸俗唯物主义27

7.意识能动性27

二、问题解答28

1.意识是怎样产生的?28

2.人类意识与动物反映形式(即感觉、心理活动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9

3.在意识中怎样体现出主观和客观的统29

4.怎样理解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它的内容是客观的?30

5.怎样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31

6.意识和思维模拟(即“机器思维”、“电脑”、“人工智能”)的关系是怎样的?31

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32

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何意义?34

9.为什么说只有科学地说明意识现象,才能彻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如何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方面深入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34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36

一、基本概念解释36

1.联系36

2.系统36

3.条件36

4.运动、变化、发展36

5.发展37

6.新生事物、旧事物37

7.唯物辩证法37

8.范畴、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范畴37

二、问题解答38

1.什么是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是什么?38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38

3.怎样理解联系的条件性?认识事物联系的条件性有何实践意义?39

4.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40

5.物质运动的形式有哪些?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0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41

7.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怎样的?42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42

9.试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坚持全面改革的必要性。42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44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44

一、基本概念解释44

1.质44

2.量44

3.属性44

4.度45

5.关节点45

6.量变和质变45

7.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45

8.激变论45

9.庸俗进化论46

10.爆发式飞跃、非爆发式飞跃46

二、问题解答47

1.为什么说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而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47

2.在度中,质和量的关系是怎样的?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度有何意义?47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掌握质量互变规律有何意义?48

4.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8

5 怎样理解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普遍性?48

6.量变和质变的形式有哪些?量变和质变又是怎样相互渗透的?49

7.试用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说明政治体制改革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50

8.试用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部署51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52

一、基本概念解释52

1.矛盾52

2.矛盾的同一性52

3.矛盾的斗争性52

4.内因、外因52

5.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53

6.矛盾的特殊性53

7.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53

8.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53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非主要的矛盾方面)54

10.两点论和一点论54

11.重点论和均衡论54

二、问题解答54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怎样的?54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55

3.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56

4.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和予盾斗争性的绝对性?57

5.为什么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怎样分析矛盾的特殊性?57

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58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它有何方法论意义?59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其原理有何重要意义?59

9.“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人民出版社,第9页)试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加以说明60

10.试用对立统一原理论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62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63

一、基本概念解释63

1.肯定、否定63

2.辩证否定63

3.“扬弃”64

4.形而上学否定观64

5.螺旋式(或波浪式)64

二、问题解答64

1.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64

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65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66

4.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什么重要意义?67

5.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普遍性和特殊性?67

6.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作过有益的探索,取得过重大成就!也经历过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代价。”(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试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加以说明68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70

一、基本概念解释70

1.原因、结果70

2.必然性、偶然性70

3.可能性、现实性70

4.内容、形式71

5.现象、本质71

6.决定论、非决定论71

7.宿命论、神学目的论71

8.机械决定论72

二、问题解答72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有何意义?72

2.为什么说因果联系是客观普遍的,并且是多样的?73

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这一辩证关系原理有何意义?74

4.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这一辩证关系原理有何重要意义?75

5.怎样分析可能性?76

6.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怎样的?掌握它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原理,有何重要意义?77

7.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78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81

一、基本概念解释81

1.认识论81

2.反映论81

3.先验论81

4.可知论81

5.不可知论82

6.实践82

7.主体、客体82

8.感性认识82

9.理性认识82

10.唯理论82

11.经验论83

12.分析、综合83

13.抽象、具体83

二、问题解答83

1.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认识论根本对立表现在哪里?83

2.为什么说只有实践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84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84

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是什么?85

5.怎样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85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86

7.认识过程中的两次能动的飞跃各需要具备什么条件?86

8.为什么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意义更加重要的飞跃?86

9.人的认识发展为什么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87

10.把握认识发展规律有何意义?87

11.为什么说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87

12.实践出真知和强调读书学习有矛盾吗?为什么?88

13.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说明:“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念。”88

第八章 真理90

一、基本概念解释90

1.真理90

2.客观真理90

3.实用主义90

4.谬误90

5.相对真理90

9.绝对真理91

7.思想路线91

二、问题解答91

1.如何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91

2.真理向谬误转化和谬误向真理转化有哪些情况?92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92

4.实践标准为什么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93

5.逻辑证明为什么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93

6.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怎样运用这一原理才是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94

7.党的思想路线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关系是怎样的?94

8.试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论述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正确性95

9.“九年来的实践,证明了我们的党不愧为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证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人民出版社,第5页)这段话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什么重要原理?请简要说明96

第九章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98

一、基本概念解释98

1.人类社会98

2.社会历史观98

3.劳动98

4.地理环境、人口因素98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99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99

7.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99

8.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100

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00

二、问题解答100

1.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00

2.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101

3.怎样理解劳动是把人类社会既对立起来又统一起来的基础?101

4.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102

5.人类劳动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103

6.怎样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03

7.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怎样的?104

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105

9.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是怎样的?106

10.什么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107

11.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什么?108

12.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108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109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09

一、基本概念解释109

1.生产力(社会生产力)109

2.劳动对象109

3.劳动资料110

4.劳动者110

5.生产资料110

6.生产关系110

7.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111

8.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111

9.产品分配关系和由它决定的消费关系111

二、问题解答112

1.生产力是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生产力诸因素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112

2.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13

3.生产关系中包含哪些内容?生产关系中各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113

4.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根本特点是什么?114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掌握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114

6.什么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认识和运用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何在?116

7.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17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20

一、基本概念解释120

1.经济基础(社会的经济基础)120

2.上层建筑(社会的上层建筑)120

3.社会形态120

4.社会基本矛盾120

二、问题解答121

1.怎样理解经济基础的科学含义?121

2.上层建筑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121

3.社会形态的理论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122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掌握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何在?123

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125

6.什么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掌握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25

7.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126

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127

9.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有何特点?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特 殊表现?128

10.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29

11.如何从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征中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30

12.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矛盾的性质、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是怎样的?131

第十一章 阶级 国家 革命133

一、基本概念解释133

1.阶级133

2.阶级斗争133

3.阶级分析方法133

4.阶级观点134

5.国家134

6.无产阶级专政134

7.人民民主专政134

8.社会革命134

9.民主主义革命135

10.社会主义革命135

11.暴力革命135

12.改良主义135

二、问题解答135

1.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不能以政治思想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136

2.在阶级划分的问题上,资产阶级宣扬的错误观点有哪些?错在哪里?137

3.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是怎样的?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138

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139

5.阶级分析方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39

6.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国家的实质是什么?140

7.在国家的起源和实质问题上剥削阶级思想家有哪些错误观点和理论?140

8.国家的职能是什么?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在职能上有何本质不同?141

9.什么是政体?什么是国体?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有何现实意义?142

10.怎样认识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143

1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是怎样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的关系是什么?144

12.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是什么?145

13.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是怎样的?146

14.为什么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146

15.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147

16.阶级消灭的条件和国家消亡的途径是什么?149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151

一、基本概念解释151

1.社会意识151

2.个人意识、群体意识151

3.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151

4.艺术152

5.道德152

6.宗教152

7.政治和法律思想152

二、问题解答153

1.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153

2.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54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54

4.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是什么关系?155

5.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是什么关系?155

6.道德的特点及其作用是什么?156

7.宗教的特点及其作用是什么?156

8.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作用是什么?157

9.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157

10.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58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59

一、基本概念解释159

1.人民群众159

2.历史人物、杰出人物159

3.无产阶级领袖159

4.群众观点160

5.群众路线160

6.唯意志论160

7.宿命论160

二、问题解答160

1.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什么?160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161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要受到哪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61

4.怎样正确理解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62

5.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163

6.怎样理解热爱无产阶级领袖和反对个人崇拜的一致性?164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和集体的关系?165

8.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166

第十四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168

一、基本概念解释168

1.社会进步168

2.社会文明168

3.物质文明168

4.精神文明168

5.必然王国168

6.自由王国169

7.共产主义169

二、问题解答169

1.为什么说社会进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69

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怎样的?170

3.什么是人的本质?如何理解人的本质的科学含义?170

4.怎样理解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171

5.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173

第二部分 客观性练习参考题174

一、单项选择题174

二、双项选择题198

三、多项选择题215

四、不定项选择题233

第三部分 附录245

1986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245

1987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265

1988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285

1988《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飞,荣斋编写 198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哲学(1938 PDF版)
哲学
1938 生活书店出版社
哲学(1930.10 PDF版)
哲学
1930.10 春秋社
哲学(1975.11 PDF版)
哲学
1975.11 筑摩書房
哲学(1987.11 PDF版)
哲学
1987.11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哲学( PDF版)
哲学
哲学( PDF版)
哲学
哲学(1949 PDF版)
哲学
1949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哲学(1999 PDF版)
哲学
1999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哲学(1991 PDF版)
哲学
1991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学哲学用哲学-工农讲哲学(1960 PDF版)
学哲学用哲学-工农讲哲学
1960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哲学(1983 PDF版)
哲学
1983 北京:红旗出版社
学哲学用哲学(1960 PDF版)
学哲学用哲学
196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哲学(1992 PDF版)
哲学
1992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哲学(1987 PDF版)
哲学
1987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哲学(1930 PDF版)
哲学
1930 佛学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