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古文化源流》
作者 | 李元庆著 编者 |
---|---|
出版 |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98 |
出版时间 | 1997(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805981965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026075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绪论1
第一节 关于“三晋古文化”之称谓1
第二节 晋国与魏、韩、赵国家历史和疆域沿革4
一 晋国历史和疆域沿革4
自序5
二 魏国历史和疆域沿革11
三 韩国历史和疆域沿革15
四 赵国历史和疆域沿革21
第三节 古代山西的地理环境25
一 山西省地理方位和建制沿革26
二 铸造农耕文化的自然条件27
三 自古兵家必争的战略位置30
第四节 关于三晋古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7
一 关于三晋古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层面及其两大基本特点38
二 关于三晋古文化研究的三大理论层次43
上编 三晋古文化的历史渊源48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的山西文化48
第一节 西侯度文化与匼河文化50
一 西侯度文化与匼河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点50
二 西侯度人与匼河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54
第二节 丁村文化与许家窑文化57
一 丁村文化和丁村人57
二 许家窑文化和许家窑人62
第三节 峙峪文化与下川文化66
一 峙峪文化与下川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点67
二 峙峪人与下川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72
第四节 山西旧石器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特点76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的山西文化81
一 山西新石器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86
第一节 山西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的总体概貌86
二 山西南部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直根”91
第二节 陶寺类型文化的辉煌成就96
一 原始农业高度发展98
二 原始畜牧业勃勃兴起100
三 原始手工业进一步繁荣101
四 阶级和国家已经形成106
第三节 东下冯类型文化的承前启后地位114
一 东下冯文化对陶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15
二 东下冯文化向二里头文化的移植和传播119
三 东下冯文化的“ 承前”与“启后”反映了夏文化的发展历程124
第三章 古史传说时代的山西文化129
第一节 晋南地区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文化政治中心134
一、黄帝败炎帝、杀蚩尤的古战场是在晋南地区135
二、尧、舜、禹的都城同在晋南地区140
三 商族和周族的策源地同在晋南地区143
第二节 古史传说时代的山西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民族特点147
一 典型的农业文明道路147
二 典型的宗法奴隶制道路152
三 典型的亚细亚维新道路156
中编 三晋古文化的发展历程164
第四章 晋国文化164
第一节 叔虞封唐与晋国文化的形成164
一 叔虞封唐--屏藩周宝的军国重镇164
二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国文化的发展格局170
第二节 古代法治文化的摇篮174
一 “礼法之争”与晋国文化174
二 晋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法治思潮的勃勃高涨185
第三节 古代多民族文化的熔炉195
一 晋国“戎狄与之邻”的复杂民族环境195
二 不同民族文化的全方位交流212
第一节 叔向的哀叹228
第五章 三家分晋与魏、韩、赵三个独立诸侯国的建立228
第二节 季札和孙武的预言232
第三节 范、中行氏的灭亡236
第四节 智氏灭亡与三家分晋240
第六章 魏国文化248
第一节 “魏,天下之胸腹”的地理形势248
第二节 魏文侯、李悝变法与魏国法治文化的高度发展252
一 魏文侯、李悝变法及其实践成效253
二 李悝著《法经》: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问世262
第三节 魏文侯“好学”、“好古”与魏国儒法思想的荟萃交融267
一 魏文侯拜儒家学者为师及其“好学”、“好古”的儒者风度267
二 魏文侯的重法尊儒与其“治国之道”和“用兵之道”276
第七章 韩国文化282
第一节 “韩,天下之咽喉”的地理形势282
一 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的背景286
第二节 韩昭侯、申不害变法和重在以“术”治国的韩文化286
二 申不害拨权弄术的“术治”思想和实践288
第三节 韩非以法为本与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学说302
一 韩非其人与韩国社会302
二 韩非的新型法治学说311
第八章 赵国文化333
第一节 “赵,四战之国”的地理形势333
第二节 公仲连改革与前期赵文化336
第三节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成功实践与赵国历史和文化的繁荣昌盛(上)339
一 胡服骑射改革的历史必然性339
二 胡服骑射改革的全面实施345
第四节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成功实践与赵国历史和文化的繁荣昌盛(下)357
一 胡服骑射改革的光辉实践成就357
二 民族文化融合的伟大历史丰碑366
第九章 三晋思想文化372
第一节 法家(兼及兵家)文化是三晋思想文化的主体构成374
一 三晋法家思想的充分发展376
二 三晋兵家思想及其实践380
第二节 名家和纵横家思想是三晋思想文化的两大侧翼384
一 三晋“名辩思潮”的高涨385
二“三晋多权变之士”394
下编 三晋古文化的遗风余404
第十章 三晋法家与中国封建文化404
第一节 三晋法家文化向秦文化的移植405
一 商鞅是三晋法家文化向秦文化移植的第一位使者405
二 商鞅之后,三晋法家文化在秦国的继续传播和实践413
三 韩非完成了三晋法家文化向秦文化的移植417
第二节 法家文化为历代封建王朝提供了政治统治方式424
一 秦王朝的覆灭与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和儒家文化的复兴424
二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430
一 中国封建时代的两次大分裂与山西地区的多民族文化437
第一节 民族文化交融进一步拓展437
第十一章 三晋古文化对山西地区文化的影响和制约437
二 魏孝文帝“全面汉化”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比较443
第二节 商业文化勃勃中兴449
一 晋与三晋国家商业文化的高度繁荣450
二 明清时代山西商业文化的勃勃中兴454
第三节 戏曲文化根深叶茂460
一 山西古代的乐舞文化传统461
二 宋、金、元时代中国北方戏曲文化的摇篮465
第四节 宗教文化异彩纷呈471
一 山西地区的佛教文化471
二 山西地区的道教文化478
第五节 学术文化领域思想融合的新趋势483
一 理学酝酿时期的王通和柳宗元485
二 理学由形成到走向衰落时期的孙复、司马光和薛瑄491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现当代学者)497
1997《三晋古文化源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元庆著 1997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 199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古韵学源流
- 1934
-
- 日本文化の源流
- 1974.12 新人物往来社
-
- モスクワとロシア文化の源流
- 1981.02 恒文社
-
- ヨーロッパ文化の源流
- 1984.11 有斐閣
-
- 古韻学源流
- 1934.09 商务印书馆
-
- 蒙古佛教源流 藏文
- 1993 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
-
- 先齐文化源流
- 1997 济南:齐鲁书社
-
- 潮汕文化源流
- 1997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 百越源流与文化
- 1955 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
-
- 上海文化源流辞典
- 1992.07 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东巴文化揭秘 “玉龙三国”巡源流
- 1995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