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质、艺与道》
作者 | 陈良运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38 |
出版时间 | 1992(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30001267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020924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文与质3
一 审美视野中的“质”与“文”3
(一) 对于“质”的基本审美观5
(二) “文”的观念发生与“人文”种种13
二 “文质彬彬”26
(一) 儒家“文”、“质”统一观的确立27
(二) 文、质理论在两汉的发展34
(三) 道、儒文质观之差异与《淮南子》的糅合41
三 中国文学的奠基理论49
(一) 文·文章·文学50
(二) 诗、骚、赋之文质关系54
(三) 王充的“文章”学说69
四 文学自觉时代的文质观77
(一) 由文体分类产生不同的文质标准78
(二) “质”的观念的演化83
(三) 形文·声文·情文93
(四) 文质结合的新范畴106
五 文质论在持、文两大领域之分途112
(一) 文:以“道”为质的回归115
(二) 诗:以意境为核心的审美创造121
(三) 文与质:历史、美学的评价130
艺与道143
一“艺”与“道”的观念发生143
(一) 艺·技·艺术143
(二) 道·夭道·人道·艺道148
二 两种“道”的美学内涵161
(一) 道法自然162
(二) 人性至诚177
三 三种“艺”的态度与行为187
(一)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188
(二) “疑神”之技通于“道”195
(三) “下学”之艺致其”“道”203
四“原道”种种及其效应212
(一) “神制则形从”--《淮南》之术213
(二) “雕琢情性”--“文心”之术222
(三) “文以明道”--“古文”之术230
五 造型艺术领域之“道”与“艺”241
(一) “以形媚道”,“与神为徒”242
(二) “游于物之内”之技与“游于物之外”之艺248
(三) “画之理,笔之法”255
六 走向审美自由王国诗歌艺术264
(一) 从“返自然”到“妙造自然”265
(二) 由“境生象外”到“诗而入神”274
七“文”、“道”矛盾的发展形态285
(一) “文以明道”的发展285
(二) “文以载道”的反动292
(三) “道”向叙事文学的投影300
八 “道”与“艺”:正统观念的突破与升华308
(一) “道”、“理”观念的突破309
(二) “艺”、“文”观念的升华322
(三) “艺与道合”--“堪留百代之奇”330
后记337
1992《文与质、艺与道》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良运著 1992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文艺与人生
- 1996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
- 文物与工艺
-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
- 宇宙知识
- 1984 光复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
- 刷镀工艺与镀层质量
- 1986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工业洗涤剂及洗涤技术
- 1993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文学与文艺学
- 1955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 文艺与思潮
- 1976 七十年代杂志社
-
- 艺术与文化
- 1993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道与中国文化
- 1990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 铸造工艺与铸件质量
- 1974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
- 文学与艺术
- 1953 五十年代出版社
-
- 道家与道家文学
- 1992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文艺与传播
- 1974 三民书局
-
- 经商艺术与道德
- 1986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