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求取 ⇩

导言1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

目 录1

第一节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

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2

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和列宁的《四月提4

纲》4

三、七月事件和党的武装起义方针的确立10

四、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12

在全国的建立12

一、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措施19

第二节列宁领导的苏俄人民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而19

斗争19

二、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战28

时共产主义28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34

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和列宁的41

逝世41

第三节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46

主义建设46

一、列宁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斯大林46

捍卫列宁主义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46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行51

三、农业集体化的实现59

四、新宪法的颁布和国内政治生活中的消极现象60

一、德国十一月革命66

第二章两次世界大战间资本主义世界的衰落和动荡69

第一节欧美和日本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69

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75

三、西欧、美国和日本的革命运动79

第二节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主要活动84

一、共产国际的建立84

二、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87

三、共产国际的中、后期活动91

第三节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93

一、相对稳定局面的出现93

二、美国的“柯立芝繁荣”94

三、20年代的英国95

四、20年代的法国98

五、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99

六、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101

七、20年代的日本102

第四节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104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104

二、经济危机笼罩下的英、法108

一、经济危机冲击下的美国经济和政治112

第五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112

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15

三、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119

第六节亚、欧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23

一、日本的法西斯化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23

二、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欧洲战争策源地的128

形成128

第三章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新134

发展134

和作用135

一、民族解放运动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中的地位135

放运动的深刻影响135

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民族解135

二、民族解放运动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具有136

更多特色136

第二节亚洲民族解放运动139

一、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及其特点139

二、中国、朝鲜、越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42

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56

四、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62

第三节非洲的觉醒167

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形势167

二、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和民族独立运动174

三、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180

第四节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83

一、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深入发展183

二、尼加拉瓜的抗美游击战争186

三、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运动189

第四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国际关系194

第一节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5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195

二、华盛顿会议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202

202

第二节20年代的国际关系209

一、热拉亚会议和帝国主义反苏阴谋的破产209

二、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213

三、安全保障问题和洛迦诺公约216

四、国联裁军会议与非战公约219

五、杨格计划和德国赔款问题的结束222

第二节30年代的国际关系224

一、苏联为维护世界和平、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224

系而斗争224

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美的“不227

干涉政策”227

三、法西斯“轴心国”侵略集团的形成232

四、德国吞并奥地利和“幕尼黑阴谋”234

五、英法苏谈判的破裂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240

240

第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战246

一、德军闪击波兰247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247

二、苏联建立“东方战线”249

三、北欧和西欧的沦亡252

四、不列颠之战255

五、德意侵占巴尔干和北非战场的开辟258

第二节战争的扩大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260

一、苏德战争的爆发260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266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69

一、斯大林格勒战役272

第三节战争的转折272

二、美英在北非和地中海的军事行动 意大利投降275

三、太平洋战场的转机278

四、德黑兰会议280

五、苏军的大反攻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282

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场284

七、亚、欧各国人民反抗法西斯占领考的斗争285

第四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288

一、欧洲人民大起义288

二、雅尔塔会议290

三、纳粹德国的崩溃295

四、波茨坦会议296

五、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和在亚洲的失败297

六、日本无条件投降301

七、联合国的建立和国际政治新格局的出现303

第六章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309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309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309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314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319

第二节欧洲社会主义国家324

一、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324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330

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348

第三节亚洲社会主义国家348

二、越南民主共和国35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354

第七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355

第一节战后美国356

一、战后初期美国实力的膨胀及国内政治的反动356

二、50、6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的反抗斗359

359

三、美国经济的“滞胀”和霸权地位的削弱364

第二节战后西欧367

一、战后初期的西欧367

二、50、60年代西欧经济政治的发展375

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379

四、欧洲共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83

第三节战后日本的崛超386

一、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和经济恢复386

二、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389

389

三、战后日本的社会状况391

第八章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民族民主394

运动新局面的出现394

一、战后初期亚洲人民革命和民族民主运动395

第一节战后亚洲395

二、60、70年代的东亚和南亚402

三、阿拉伯国家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411

义的斗争411

第二节战后非洲416

一、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发展概况416

二、战后埃及418

三、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421

四、战后非洲经济状况423

第三节战后拉丁美洲425

一、战后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425

二、古巴革命426

迹”428

三、拉丁美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巴西的“经济奇428

第九章战后国际关系432

第一节两大阵营对峙时期的国际关系432

一、美、苏冷战的开始432

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432

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439

四、日内瓦会议442

第二节国际政治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时期的国444

际关系444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444

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449

三、美、苏的勾结与争夺452

四、第三世界的崛起456

第三节70年代的国际关系459

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459

二、西欧、日本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加强463

三、第三世界的联合反霸斗争465

第十章现代科学与文化473

第一节现代科学与技术473

一、20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474

二、20世纪以来技术科学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478

第二节现代文化484

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484

二、现代文学艺术492

1988《世界现代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徐保森主编 1988 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世界现代史(1999 PDF版)
世界现代史
1999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现代世界史(1950年 PDF版)
现代世界史
1950年 海燕书店
世界现代史(1958 PDF版)
世界现代史
1958
工业企业物资供应管理(1982 PDF版)
工业企业物资供应管理
1982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1987 PDF版)
世界现代史
1987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1989 PDF版)
世界现代史
1989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  下(1989.09 PDF版)
世界现代史 下
1989.09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1997 PDF版)
世界现代史
1997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1987 PDF版)
世界现代史
1987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世界现代简史(1985 PDF版)
世界现代简史
1985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世界近现代史(1990 PDF版)
世界近现代史
199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纲(1985 PDF版)
世界现代史纲
1985 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1991 PDF版)
世界现代史
199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1985 PDF版)
世界现代史
1985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现代世界史  1(1960 PDF版)
现代世界史 1
1960 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事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