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教学与研究》求取 ⇩

教学纲要1

第一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5月—1923年12月)1

目 录1

第一节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2

一、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日美帝国主义2

加紧侵略中国2

二、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及新兴社会力量的壮大5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8

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3

一、五四运动13

二、直皖战争和粤桂战争17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

一、华盛顿会议23

第三节北洋军阀的混战和革命运动的发展23

二、军阀混战和北洋政府的更迭25

三、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29

四、工人运动高潮和农民运动的兴起33

第四节文化思想战线上的论争37

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37

二、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39

三、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42

第二章 国民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的覆灭47

(1924年1月—1927年7月)47

第一节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48

一、孙传芳控制东南五省与吴佩孚再起48

二、反奉倒段斗争与郭松龄的倒戈失败50

三、张吴联手与三一八惨案53

第二节第一次国共合作和革命运动的高涨56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56

二、五卅运动60

三、国民党的分化和争夺领导权的斗争64

第三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发展68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68

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74

第四节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和国民革命的失败81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加紧干涉81

二、蒋介石背叛革命84

三、汪精卫集团叛变,国民革命失败88

一、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斗争92

第五节文化思想战线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92

二、反对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斗争95

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和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割据(1927年8月—1931年9月)100

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101

一、宁汉合流与国民党各派系的纷争101

二、新军阀北伐和东北易帜105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107

第二节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11

与发展111

一、八一南昌起义和各地武装起义111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15

三、国统区革命力量的恢复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116

四、苏区土地革命的开展119

五、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21

第三节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和中间政派122

的活动122

一、国民党新军阀的大混战122

二、中间政治派别的活动127

第四节国统区文化思想战线的斗争131

一、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起131

二、文化围剿与反围剿133

三、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137

第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140

的斗争141

一、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141

第一节 日本武装侵略东北和全国抗日反蒋141

二、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152

三、苏区革命的深入和红军长征的胜利159

第二节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169

初步形成169

一、华北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69

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174

三、日本与英美矛盾的扩大和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分化179

四、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83

第三节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192

一、抗日救亡高潮中的文化界192

二、“两个口号”的论争与文艺界统一战线的196

形成196

(1937年7月—1945年8月)200

第五章抗日战争和中华民族的新觉醒200

第一节全民族奋起抗战和两个战场的出现201

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201

二、正面战场的抗战209

三、敌后战场的开辟215

第二节抗日相持阶段的到来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中的主要战场222

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222

二、汪精卫集团投敌和汪伪政权的成立226

三、相持阶段初期的正面战场,国民党的独裁、倒退和反共磨擦229

四、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中的主要战场234

五、中间派政治力量的结合,皖南事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240

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244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正面战场244

二、解放区军民的艰苦抗战249

三、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区的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255

四、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260

五、制止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266

第四节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272

一、日军对豫湘桂的进攻与解放区军民的局部272

反攻272

二、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和国民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75

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与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280

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284

第五节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288

一、抗战初期的文化运动高潮288

二、文化思想战线上的争论和斗争290

三、抗战时期文艺运动的新发展294

第六章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296

的胜利(1945年9月——1949年10月)296

第一节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卖国与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97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297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303

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停战协定,解放区军民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312

第二节全面内战的爆发和国民党统治危机的、314

加深314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314

二、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320

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328

的覆灭328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国民党南京政权328

二、国民党统治区走向崩溃和国统区人民民主335

运动的进一步高涨335

三、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340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47

第四节文化思想战线上的论争和成就354

一、解放区新闻教育事业和历史科学的发展354

二、文艺界对“主观论”的批评356

三、人民文艺的成就357

主要理论问题探索360

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360

相结合的产物360

二、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366

三、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共产国际的关系373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380

五、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86

六、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392

统一战线的策略392

七、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398

的不断革命论398

八、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405

九、毛泽东军事思想412

十、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418

命转变的思想418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共产国际的关系426

教学重点问题研究426

二、国共两党对农村土地问题的不同政策432

三、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点440

四、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外交447

五、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具体政策的变化454

六、爱国华侨在中国抗战中的贡献462

七、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面政策470

八、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477

九、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和苏联的对华政策484

十、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经济491

政策491

十一、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498

(二)蔡元培506

(一)每周评论506

学习指导506

一、基本概念的准确表述506

(三)联省自治507

(四)杨度507

(五)北伐战争507

(六)中村事件508

(七)宁都起义508

(八)珍珠桥惨案508

(九)九一八事变509

(十)左联509

(十一)史量才509

(十四)二七会议510

(十二)两广事变510

(十三)长城抗战510

(十五)赣南会议511

(十六)遵义会议511

(十七)西安事变512

(十八)满洲国512

(十九)中国民权保障同盟513

(二十)五五宪草513

(二十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513

(二十二)抗战建国纲领514

(二十三)中国远征军514

(二十六)宋哲元515

(二十七)中苏友好同盟条约515

(二十五)虹桥机场事件515

(二十四)关东军515

(二十八)军调部516

(二十九)行宪国大516

(三十)孟良崮战役517

(三十一)《中国土地法大纲》517

(三十二)《共同纲领》517

二、典型例题518

(一)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518

(二)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意义和教训是什么?519

(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是什么?519

(四)试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520

(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是怎样的?520

(六)试分析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521

(七)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522

(八)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522

(九)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正式形成的?它有哪些特点?522

(十)为什么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523

中国?523

(十一)怎样正确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524

(十二)试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525

意义525

(十三)为什么国民党反动统治迅速崩溃,中国革命能迅速取胜?526

(十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是527

什么?527

(十五)试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527

经验527

后记529

1995《中国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柏福临,王作坤编著 1995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现代史研究概览(1990.09 PDF版)
中国现代史研究概览
1990.0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史研究法纲要(1991年09月第1版 PDF版)
中国现代史研究法纲要
1991年09月第1版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1995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
1995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2 PDF版)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1992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1993 PDF版)
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
1993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老年医学研究(1996 PDF版)
中国现代老年医学研究
1996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研究文集(1989 PDF版)
中国现代史研究文集
1989 天则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研究入门(1994 PDF版)
中国现代史研究入门
1994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与教学(1997 PDF版)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与教学
1997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1996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1996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历史与现状(1989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历史与现状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1999 PDF版)
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
1999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历史沿革研究(1995 PDF版)
中国近现代历史沿革研究
1995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学与研究(1997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学与研究
1997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