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企业集团这一新的企业联合形式逐渐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发展到现在,目前无论是在成熟市场体系下还是在新兴市场经济中,企业集团都是居于主流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产出量和贸易规模在各个经济体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些重要产业内大型集团所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都在90%以上。但是在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和在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同时,现实当中的种种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对企业集团中的利益,中突和治理问题的关注。 与企业集团相伴随的是内部资本市场的广泛应用,在集团总部的主导下通过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本交易配置可以实现大量的协作剩余:通过资本融通提高有效投资额;降低集团的总融资成本,提高内部的资本配置效率等。但与此同时,种种迹象表明内部资本市场也会带来成员企业之间大量的摩擦和,中突,如控股大股东对子公司的剥夺,子公司滥用母公司的资产,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源竞争和内耗等,这些都会导致集团治理成本的增加和合作收益的减少。因此,内部资本市场犹如一把“双刃剑”,人们在利用其制度优势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协调其内部的利益冲突,减少治理成本,扩大相对收益,因此目前应对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利益冲突问题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总结。 《基于内部资本市场视角的企业集团治理研究》一书是在李艳荣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它是从参与内部资本交易的成员企业之间利益冲突的角度来研究内部资本市场组织成本的,核心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本书揭示了内部资本市场中利益冲突产生的根源。在研究中作者是从内部资本市场上的具体财务行为入手,利用最优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各种融投资分配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由于成员企业的融投资能力的不同以及各种复杂交易动机的存在,使得每个成员企业在内部资本市场中的融资贡献和获得的投资并不匹配,集团总部对于不同成员企业存在着财务歧视的现象,这也就成为内部资本市场中潜在的利益冲突根源。 第二,分析了上述利益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后果。本书通过设定内部资本交易中的关键参数和母子公司的博弈对策,建立了母子公司资本转移的博弈支付矩阵,并进一步分析了由此可能导致的多种博弈均衡结果。研究结果发现,以效率为目标的内部资本交易在加入了利益冲突的因素以后可能会异化为其他几种次优结果,并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效率损失和公平侵害。 第三,尝试性地分析了利益冲突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寻求相关的解决途径。企业集团中的内部资本市场可以看作是一个团队协作行为,协调利益冲突时既要发挥内部的自发协调性,也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本书利用重复博弈中的可自我执行协议理论框架分析了促使有效交易达成的影响因素,试图了解在交易方自发博弈下最优交易状态可能实现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外部法律规制对内部资本运作状态的影响和作用。 第四,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资本交易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具体研究中通过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和计量指标,研究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通过分析内部资本交易与公司融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从内部资本市场财务歧视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做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其次,研究了内部资本交易的影响因素,发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会显著影响到内部资本交易的发生情况。最后,研究了不同类型内部资本交易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发现资产置换类型的内部交易会严重损害上市公司的价值。上述结论证明了控股母公司利用内部资本市场行利益侵害行为的存在性,支持了前述的理论研究假设。 第五,对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利益,中突及协调情况的现实情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在研究中作者首先确定了协调内部资本市场利益冲突的两个目标:提高有效协作交易和减少利益冲突及侵害行为,然后分别从内部资本市场的内部自纠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两方面详细探讨了协调内部利益冲突的多种手段。接着对当前世界各国主要集团类型中内部资本交易的治理情况进行了阐述分析,最后针对我国企业集团中的内部资本交易现状和协调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书综合了以往的内部资本市场研究、公司治理和企业集团的研究成果,从内部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入手,通过研究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各种融投资财务行为及其后果揭示了集团成员之间的利益,中突根源,通过分析内部资本市场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揭示了利益博弈的多样性及其协调治理对策。这种研究视角是公司治理的研究领域内还是属于较为创新的做法。 本书从内部资本市场的视角对企业集团内部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为我国企业集团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全书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观点明确,文笔流畅,论述充分,资料丰富而且运用得当。全书有不少观点可供参考,值得一读。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