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拓展马克思的企业理论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早在科斯的论文《企业的性质》发表的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一宏大的主题下对企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理论体系。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方法,以劳动一资本的关系为逻辑主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考察了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起源和企业形态的演化,发现了平等的市场交易表象下资本增殖的秘密,打开了资本主义企业的“黑箱”。在此基础上,他还对未来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了大胆设想。在他看来,资本主义企业既是生产性组织。也是交易性组织;生产性是第一位的,生产性决定交易性,交易性反作用于生产性。资本主义企业的起源和企业形态的演化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资本主义企业的起源更主要的是生产费用而不是交易费用节约的结果,资本主义企业形态的演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在未来社会的生产组织中,劳动者应该在生产组织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不仅是自身劳动力的主人,而且是物质生产资料的主人。马克思逝世后,特别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企业运行和演化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内容之广泛,变化之深刻,影响之强大,前所未有。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方式逐步由工厂制向温特制演变;企业规模的演进表现出明显的二重化态势,即大型化、集中化与分散化、小型化并存;企业的组织结构日趋复杂,逐步由层级制向网络结构演变;企业的治理结构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经理革命、资本革命、创业革命和员工革命等重大变化,简单的两极结构逐步被复杂的多层结构替代,大型企业中各色各类的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已经不再具有直接的社会互动关系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企业运行目标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等等。同时一些国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企业的发展和改革与马克思的设想大不相同。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内,公有企业的形成和运行遵循的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逻辑,而是政治与经济、社会的多重逻辑;公有企业通过“试错法”,探索各种具体的改革思路与措施。一步一步走过来,正经历着艰辛的改革历程;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非公有企业也呈发展与壮大的态势,但也暴露出了“劳资关系返祖”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围绕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企业理论。但大多数学者的分析偏重“政治”,而不是经济;对企业问题的分析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对企业的生产性关注不够。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之外,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主要以“现代企业”为样本,着重从企业的交易性人手,分析了企业的规模、组织结构、治理结构等问题,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企业理论体系。尽管具有浓厚的辩护色彩,并且基本的分析方法及若干具体观点还存在重大的缺陷,但他们的企业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行、演化的一般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微观领域内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有助于我们全面地、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企业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助于我们系统地考察马克思企业理论中的局限与不足,如对交易费用、委托—代理问题、企业的异质性、企业内部的知识整合、企业竞争优势持久性等等的认识。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拓展马克思企业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 马克思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关于企业的话语言说和理论构建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必然制约这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实践的推进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其企业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随时空的变换进一步展开。在作者看来,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时代局限和有关的假设前提上。如对协作的成本、企业内部的权力博弈机制、经理阶层的独立化、企业的产品创新、企业运行的生态约束、企业的异质性等关注不够。要修正这些局限性,必须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有关范畴和话语如分工、协作、劳动、生产力、资本、剩余价值等进行拓展。基于马克思关于企业问题的经典论述,结合丰富的实践材料和思想材料,文章对马克思企业理论进行了初步拓展.给出了一个简约的分析框架,包括人性假设、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性质、企业个体的微观演化机制和主流企业模式的演化机制等等。运用马克思企业理论现代拓展的成果,文章还评析了我国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理论纷争,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未从我国自发生成的深层原因。并深入讨论了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效率低下的影响因素.对现行的企业改革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检讨,给出了企业改革的日标模式,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政策建议。作者认为必须改变现行的、过分注重资产所有者利益的改革模式,充分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制度。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