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全球气候的变暖,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或立枯丝核菌(Rhizoctioniasolani)引起的真菌病害小麦纹枯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小麦增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选育和推广抗病新品种是防治小麦纹枯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目前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小麦品种及其核心种质都不抗纹枯病,缺乏抗病品种是近年小麦纹枯病大面积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迫切需要发掘、研究和利用抗纹枯病基因资源,为小麦抗纹枯病育种奠定基础。多年鉴定结果表明,ARz较抗纹枯病。为了研究ARz抗纹枯病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利用ARz与大面积推广的感病品种扬麦158杂交,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选用具较强致病力的纹枯病菌株R46,采用土壤接种法和牙签接种法两种方式诱发纹枯病,获得群体抗纹枯病性的表型资料;利用SSR标记技术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总计获得97个位点的多态性资料。单个标记回归分析显示,Xgdm93、Xgwm456、Xgwm645、Xgwm341等11个标记两种接种方法都表现与纹枯病抗性密切相关,分别可解释3.1-13.3%的表型变异。用MapMakerExp3.0软件对97个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作图,共拟合获得了由72个SSR标记位点组成的11个连锁群,覆盖1058.4cM,平均间距14.7cM,最小遗传距离接近0.0cM,涉及2A、2D、3A、3B、3D、5A、7B、7D等8条染色体,另有25个位点尚不能归属于某一连锁群。使用WindowsQTLCartographer软件的CIM功能对与群体纹枯病抗性显著相关的连锁群进行复合区间作图,结果表明在2D、3B、3D、5A、7B、7D等6条染色体上存在9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其中7个QTL在两种接种方式中都能检测到,分别可解释7.55-20.78%的表型变异,抗性基因都来源于抗病品种Arz,其中2D、3D、7D染色体上都存在2个抗性QTL,表明上述染色体上可能存在主效抗性QTL。小麦抗纹枯病性QTL的分子标记及定位有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