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用以承载非农产业活动的城市土地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因城市土地急剧扩张而导致的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及失地农民保障等问题也日益突显。城市土地内涵挖潜、集约利用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在决策层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部署,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明确提出要盘活城市土地潜力。因此,需要对城市土地潜力开展系统研究,以推动城市土地利用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挖潜,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由于土地的粗放和集约利用归根到底是资源配置的问题,所以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将是潜力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因此,本研究将依据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一般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在明确界定城市土地潜力概念的基础上,研究我国特殊的市场结构下,城市土地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土地规模和密度的配置,从而明确我国城市土地潜力的形成机制、提出定量测算方法,以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安排城市土地挖潜任务提供参考依据。 论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揭示了经济学中关于城市土地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国内对城市土地潜力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认为我国城市土地潜力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薄弱,明确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土地潜力开发中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与我国的实践进行对比。由此认为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是城市土地潜力研究的起点。 接下来,论文对一般城市土地市场的资源配置进行了分析,通过引入单一中心城市假设,分别分析了城市经济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中的城市地租和地价内涵,从而明确了城市土地规模和密度变化的规律,将其作为界定城市土地潜力概念的标准。在动态模型中,城市边界点的条件是城市地租等于农业地租和资本租金之和、城市土地密度曲线由于城市土地再开发而比静态模型中的更为复杂。同时,文章对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产权基础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明晰了三大交易主体,其中地方政府是城市土地市场的核心参与者;划分出三个市场层次,分析了各市场层次上现存的多种交易方式及其市场化程度。因此,相对于一般城市土地市场而言,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性,其资源配置方案可能与一般城市土地市场存在明显区别,这就构成我国城市土地潜力形成的背景。据此,文章以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城市土地市场规模和密度为标准,对城市土地潜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其划分为城市土地规模潜力和城市土地密度潜力两种类型。 根据以上分析,论文首先对我国城市土地规模潜力的形成机制和测算方法进行了分析。首先将基于地租的城市边界确定模型修改为基于地价的模型,即城市土地价格曲线和农用地转用成本线的交点决定城市边界;其次在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上选择土地征用市场和二三级市场作为决定城市边界的市场层次,并对其现行价格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地征用市场的交易价格——土地征用费严重低于合理值,二三级市场由于一级市场的价格传导作用,交易价格偏高,从而绘制出相应的价格曲线;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我国城市土地边界将超过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合理值,过度扩张的这部分土地属于城市土...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