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从事非农就业,其中较为年轻、具备一定技能、家庭负担轻者更是流向城市。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对其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提升进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农户家庭收入的提高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本研究进行了理论分析及现状描述。与本研究相关的经典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以及女性就业理论。其中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中关于发展农村内部非农产业部门雇用吸收力的政策主张为本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之处;女性就业动机理论以及职业和收入方面的性别差异理论为本研究的实证部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而女性主义在对女性参与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则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此外,对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三层二元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而言,其转移就业主要面临两大部门:农村非农部门与城市部门,其中城市正规部门进入门槛较高,农村劳动力很难进入。研究还表明,与农村男性劳动力相比,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率较低,且从事非农就业的女性更容易集中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形态较差。随后,基于理论与现状分析,围绕“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一选题,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有哪些?各种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别有哪些?对于农村女性劳动力而言,哪种选择为最优?如何提高其转移率?2、决定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形态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改善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形态?3、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农村内部非农产业部门特别是乡镇企业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提高其雇用吸收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逐一回答上述问题之后,本研究为改善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率低的现状,为解决问题1,本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农村的问卷调查,对影响其转移倾向及途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年龄、文化程度和技能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使得不同个体特征的已婚女性,其转移就业行为也有所差异。年龄的增长降低了已婚女性转移就业,尤其是外出就业的机会;文化程度越高的已婚女性其转移就业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文化程度越高者,通常占据了本地较好的非农就业工作岗位,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更大,因而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拥有技能的已婚女性通常选择外出就业。第二,女性在建立家庭后,家务劳动的需求会减弱女性对劳动市场的供给,她们倾向于选择能实现“双赢”的就业途径:既照顾家庭又从事非农就业以增加家庭收入,倘若不能实现“双赢”,就留在家中,承担务农、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等家庭分工。这表明,传统的“男主外,...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