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发展迅速。农民融资结构和状况产生了很多创新,通过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金融支持,“三农问题”的资金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许多因素如贷款体制、风险控制、事后监督、违约管理等阻碍了我国农村居民的融资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仍然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贷款无门的现状。农村居民贷款难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它是复杂的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的解决也不能脱离中国社会的实际,脱离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是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金融创新项目,已经有10多年的实验和探索,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效果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小额信贷的风险认识不清,没有真正建立其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农村小额信贷在信贷主体、信贷模式、资金来源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有着与传统银行贷款不同的风险。自然因素、市场因素、道德因素和利率因素是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要有效防范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及合理、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加强农村信贷机构自身建设,确定合理的信贷利率,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本文以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中的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尝试依据农户信用特征状况,建立一个风险识别模型,对我国小额信贷的风险产生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了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防范体系。利用金融工程中对金融风险的度量模型和方法,通过量化标准作为授信的辅助工具,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的去向,这将有助于降低小额农贷呆账、坏账的风险,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质量,促进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良性发展。同时针对小额农贷中风险,从预测、防范、监控到体制完善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为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