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求取 ⇩

目录1

绪论1

上篇 诊法15

第一章 望诊15

第一节 全身望诊15

一、望神15

二、望色泽19

三、望形体26

四、望姿态28

第二节 局部望诊29

一、望头部29

二、望颈部36

十二、肠虚滑泄证37

三、望皮肤37

四、望胸部40

五、望腹部41

六、望下窍41

七、望小儿食指络脉43

八、望指甲44

第三节 望舌46

一、舌的形态结构及其46

与脏腑、经络的46

关系46

二、望舌的方法和注意事48

48

三、舌诊的内容50

四、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观63

63

五、危重舌象的诊察65

六、舌诊的临床意义66

第四节 望排出物67

一、望痰68

二、望涕69

三、望涎69

四、望唾69

五、望呕吐物69

第二章 闻诊71

第一节 听声音71

一、发声72

二、语言73

三、呼吸异常75

四、咳嗽声76

五、呕吐、呃逆、嗳气、77

肠鸣77

六、太息声79

七、喷嚏声79

八、呵欠声79

一、病体的气味80

九、鼾声80

第二节 嗅气味80

二、病室气味81

第三章 问诊82

第一节 问诊的内容83

一、一般情况83

二、主诉84

三、现病史84

四、既往史85

五、个人生活史86

六、家族史87

第二节 问现在症状87

一、问寒热88

二、问汗92

三、问疼痛97

四、问饮食与口味105

五、问睡眠108

六、问二便110

七、问经带115

八、问耳目119

九、问小儿122

第四章 切诊124

第一节 脉诊124

一、脉象的形成124

二、脉诊的部位125

三、脉诊的方法128

四、正常脉象130

五、病理脉象133

六、脉象的分类与鉴别147

七、诊妇人与小儿脉150

八、相兼脉与独异脉151

主病151

九、脉症顺逆与合参152

十、脉诊的临床意义153

第二节 按诊154

一、按诊的方法154

二、按诊的临床意义155

三、按诊的内容155

中篇 辨证163

第一章 八纲辨证163

第一节 表里165

一、表证165

二、里证166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167

167

第二节 寒热167

一、寒证168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169

169

二、热证169

第三节 虚实170

一、虚证171

二、实证172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173

173

第四节 阴阳173

一、阴证和阳证174

二、阴虚证和阳虚证175

三、亡阴证与亡阳证176

第五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77

一、证候相兼177

二、证候错杂180

三、证候真假183

四、证候转化187

第一节 六淫辨证190

第二章 病因辨证190

一、风淫证候191

二、寒淫证候192

三、暑淫证候192

四、湿淫证候194

五、燥淫证候195

六、火淫证候197

第二节 疫疠辨证197

一、瘟疫证候198

二、疫疹证候198

三、瘟黄证候199

第三节 七情辨证199

第四节 饮食、劳伤辨证200

一、饮食所伤201

二、劳逸所伤201

三、房室所伤201

一、金刃所伤202

第五节 外伤辨证202

二、跌仆所伤203

三、虫兽所伤203

第三章 气血津液辨证204

第一节 气病辨证204

一、气虚证204

二、气陷证205

三、气滞证206

四、气逆证206

第二节 血病辨证206

一、血虚证207

二、血瘀证207

三、血热证208

四、血寒证208

第三节 津液辨证209

一、津液不足209

二、水液停聚210

一、气滞血瘀证214

第四节 气血同病辨证214

二、气虚血瘀证215

三、气血两虚证215

四、气不摄血证216

五、气随血脱证216

第五节 气津同病辨证217

一、气虚饮停证217

二、气虚津亏证217

第六节 津血同病辨证218

一、津枯血燥证218

二、津亏血瘀证219

第四章 脏腑辨证220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223

一、心气虚、心阳虚和心224

阳暴脱224

二、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226

三、心火亢盛证227

四、心脉痹阻证227

五、痰迷心窍证228

七、小肠实热证229

六、痰火扰心证229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230

一、肺气虚证231

二、肺阴虚证232

三、风寒束肺证232

四、寒邪客肺证233

五、痰浊阻肺证234

六、水饮停肺证234

七、风热犯肺证235

八、肺热壅盛证235

九、燥邪犯肺证236

十、大肠湿热证236

十一、大肠液亏证237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238

一、脾气虚证239

三、脾气下陷证240

二、脾阳虚证240

四、脾不统血证241

五、寒湿困脾证242

六、湿热蕴脾证243

七、胃阴虚证244

八、食滞胃脘证244

九、胃寒(实寒)证245

十、胃虚寒证245

十一、胃热证246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247

一、肝气郁结证248

二、肝火上炎证249

三、寒凝肝脉证249

四、肝血虚证250

五、肝阴虚证250

六、肝阳虚证251

七、肝阳上亢证251

八、肝风内动证252

九、肝胆湿热证254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255

十、胆郁痰扰证255

一、肾阳虚证256

二、肾阴虚证257

三、肾精不足证258

四、肾气不固证259

五、肾不纳气证259

六、膀胱湿热证260

一、心肺气虚证261

第六节 脏腑兼证261

二、心脾两虚证262

三、心肝血虚证263

四、心肾阳虚证263

五、心肾不交证264

六、脾肺气虚证264

七、肝火犯肺证265

八、肺肾阴亏证266

九、肝肾阴虚证266

十、脾肾阳虚证267

十一、肝脾不调证268

十二、肝胃不和证268

第五章 经络辨证270

第一节 十二经脉病证271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271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271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271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272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272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272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273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273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病证274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274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274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274

二、任脉病证275

一、督脉病证275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证275

三、冲脉病证276

四、带脉病证276

五、阳维脉、阴维脉病证276

六、阳跷脉、阴跷脉病证276

第六章 六经辨证278

第一节 六经病证的分类279

一、太阳病证279

二、阳明病证282

三、少阳病证284

四、太阴病证284

五、少阴病证285

六、厥阴病证286

第二节 六经病证的传变287

一、传经287

二、直中288

三、合病288

四、并病289

第七章 卫气营血辨证290

第一节 卫气营血证候概念291

一、卫分证候291

二、气分证候291

三、营分证候292

四、血分证候293

第二节 卫气营血的传变规294

294

第八章 三焦辨证296

一、上焦病证297

第一节 三焦病证的概念297

二、中焦病证298

三、下焦病证300

第二节 三焦病证的传变规301

301

附:体质与辨证309

下篇 诊断与病历309

第一章 临床综合诊断309

第一节 四诊与辨证309

一、证与病的异同311

第二节 辨证与辨病311

二、辨证与辨病的基本思312

维方法312

三、辨证与辨病的区别与317

联系317

第二章 病历318

第一节 病历的历史沿革318

第二节 病历的重要意义319

第三节 中医病历的写作特点319

第四节 病历的分类与格式320

一、病历分类321

二、完整病历格式321

第五节 病历的内容322

一、住院病历322

二、门诊病历327

三、关于其他科病历328

第六节 书写病历的基本要328

328

1991《中医诊断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家锡主编;李天淑等编著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