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1

一、诊法1

二、辨证2

第二节 中医诊断疾病的特点3

一、整体观念3

(一) 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3

(二) 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3

二、四诊合参4

三、辨别病证4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简史5

第二章 诊法10

第一节 望诊10

一、望神色形态10

(一) 望神10

(二) 望色11

(三) 望形体13

(四) 望姿态14

二、望局部14

(一) 望头与发14

(二) 望面15

(三) 望目15

(四) 望鼻16

(五) 望耳16

(六) 望口唇17

(七) 望齿龈17

(八) 望咽喉17

(九) 望颈项17

(十) 望皮肤18

三、舌诊20

(一) 舌与脏腑的关系20

(二) 舌诊的内容21

(三) 舌质与舌苔的关系25

(四) 舌诊的临床意义25

(五) 望舌应注意的事项26

四、望排出物26

(一) 望痰涎27

(二) 望呕吐物27

(三) 望大便27

(四) 望小便27

五、望小儿指纹27

(一) 望指纹的方法28

(二) 望指纹的临床意义28

附:色诊相气与色部28

第二节 闻诊30

一、听声音30

(一) 正常的声音30

(二) 病变的声音31

二、嗅气味34

(一) 口气34

(二) 汗气34

(三) 痰、涕之气34

(四) 二便之气34

(五) 经带之气34

(六) 呕吐物之气34

(七) 病室之气35

第三节 问诊35

一、问一般情况35

二、问生活习惯36

三、问既往病史与家族病史36

四、问起病36

五、问现在症状36

(一) 问寒热36

(二) 问汗39

(三) 问疼痛40

(四) 问睡眠43

(五) 问饮食与口味43

(六) 问二便45

(七) 问耳目46

(八) 问经、带、胎、产47

(九) 问小儿50

第四节 切诊50

一、脉诊50

(一) 脉象形成的原理50

(二) 脉诊的临床意义50

(三) 诊脉部位51

(四) 诊脉方法53

(五) 正常脉象54

(六) 病脉与主病55

(七) 真脏脉64

(九) 诊小儿脉65

(八) 诊经产妊娠脉65

(十) 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66

附:脉象现代研究动态简介67

二、按诊67

(一) 按诊的方法67

(二) 按诊的内容68

第三章 辨证73

第一节 八纲辨证73

(一) 阴证与阳证74

一、阴阳74

(二) 阴虚证与阳虚证75

(三) 亡阴亡阳76

二、表里辨证77

(一) 表证与里证77

(二) 表里同病78

(三) 表里出入78

(一) 寒证与热证79

三、寒热辨证79

(二) 寒热错杂80

(三) 寒热转化81

(四) 寒热真假81

四、虚实辨证81

(一) 虚证与实证82

(二) 虚实错杂82

(三) 虚实转化84

(四) 虚实真假85

第二节 病因辨证85

一、六淫、疫疠证候86

二、七情证候89

三、饮食劳逸证候89

四、外伤90

五、虫积91

(一) 气虚证92

(二) 气陷证92

一、气病辨证92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92

(三) 气滞证93

(四) 气逆证93

二、血病辨证93

(一) 血虚证93

(二) 血瘀证94

(三) 血热证94

(四) 血寒证95

三、气血同病辨证95

(一) 气滞血瘀证95

(二) 气虚血瘀证95

(三) 气血两虚证95

(二) 水液停聚证96

四、津液病辨证96

(一) 津液不足证96

(五) 气随血脱证96

(四) 气虚失血证96

第四节 脏腑辨证100

一、肝与胆病辨证100

(一) 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证102

(二) 肝火上炎(肝胆火盛)证102

(三) 肝阳上亢证102

(四) 肝血虚证103

(五) 肝阴虚证103

(六) 肝风内动证103

(七) 寒滞肝脉证104

(八)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105

(九) 肝胆湿热证105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106

(十) 胆郁痰扰证106

(一)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107

(二) 心血虚证108

(三) 心阴虚证108

(四) 心血瘀阻证109

(五) 心火亢盛证109

(六) 痰火扰心证110

(七) 痰迷心窍证110

三、脾与胃病辨证111

(一) 脾气虚证112

(二) 脾气下陷证112

(三) 脾不统血证113

(四) 脾阳虚证113

(五) 寒湿困脾证113

(六) 胃寒证114

(八) 胃热证115

(九) 胃阴虚证115

(七) 脾胃湿热证115

(十) 脾阴虚证116

(十一) 食滞胃脘证116

(十二) 血瘀胃脘证116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117

(一) 肺气虚证118

(二) 肺阴虚证118

(三) 风寒束肺证118

(四) 寒邪客肺证118

(五) 痰饮停肺证119

(六) 风热犯肺证119

(七) 热邪壅肺证119

(八) 燥邪犯肺证120

(九) 大肠湿热证120

(十一) 大肠液亏证12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21

(十) 大肠虚寒证121

(一) 肾阳虚证122

(二) 肾阴虚证123

(三) 肾精不足证123

(四) 肾气不固证123

(五) 肾不纳气证124

(六) 膀胱湿热证124

(二) 心脾两虚证125

(一) 心肺气虚证125

六、脏腑兼病辨证125

(三) 心肝血虚证126

(四) 心肾阳虚证126

(五) 心肾不交证126

(六) 肺脾气虚证127

(七) 肝火犯肺证127

(八) 肺肾阴虚证127

(十) 肝脾不调证128

(十一) 肝胃不和证128

(九) 脾肾阳虚证128

(十二) 肝肾阴虚证129

第五节 经络辨证129

一、十二经脉病证130

二、奇经八脉病证132

第六节 六经辨证134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134

(一) 太阳病证134

(二) 阳明病证136

(三) 少阳病证137

(四) 太阴病证138

(五) 少阴病证138

(六) 厥阴病证139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140

一、卫气营血病证的分类141

第七节 卫气营血辨证141

(一) 卫分证候142

(二) 气分证候142

(三) 营分证候142

(四) 血分证候143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会谈143

一、三焦证候的分类144

(一) 上焦证候144

第八节 三焦辨证144

(二) 中焦证候145

(三) 下焦证候145

二、三焦证候的传变146

第四章 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146

第一节 诊断的内容与要求146

一、诊断的基本内容146

(一) 病名诊断146

(二) 证候诊断146

二、诊断的书写要求147

(三) 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147

第二节 诊断的基本原则148

一、诊断的基本原则148

(一) 诊断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正148

(二) 必须详尽而准确地掌握临床资料149

(三) 要以主症为中心进行诊断149

(四) 要以多数症状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149

二、诊断中应注意的辩证关系150

(一) 机体与环境150

(六) 要首先考虑常见与多发病证,但也要注意少见及罕见病证存在的可能性150

(七) 要从疾病的发展与治疗经过去分析病情,做出诊断150

(五) 尽量以一种病证解释病人的全部表现150

(二) 局部和整体的关系151

(三) 邪气和正气的关系152

(四) 病与证的关系152

(五)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53

第三节 诊断步骤154

(六)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54

一、收集资料155

(一) 以主症为中心收集资料155

(二) 要主动地收集资料,使资料尽量系统而完整155

(三) 要防止主观和片面,要注意资料的真实和准确155

二、对资料的分析与判断156

(一) 对症状的分析和判断156

(二) 对症状属性的分析和判断157

(三) 对症证的分析与判断157

三、对诊断的验证161

(一) 理论验证161

(二) 实践验证161

第五章 病案162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162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及要求163

(一) 中医病历的书写要求163

(二) 中医病历的内容及要求163

1988《中医诊断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维益编 1988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198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5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