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医学》求取 ⇩

绪论1

前言页1

第一篇 中医基本理论7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7

一、阴阳学说7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7

(二)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8

(三)阴阳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9

二、五行学说10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10

(二)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12

三、阴阳五行学说小结及研究进展13

第二章 脏腑16

[附]心包17

(二)小肠的生理病理17

一、心与小肠17

(一)心的生理病理17

(三)心与小肠相表里18

二、肝与胆18

(一)肝的生理病理18

三、脾与胃19

(一)脾的生理病理19

(三)肝与胆相表里19

(二)胆的生理病理19

(二)胃的生理病理20

(三)脾与胃相表里20

四、肺与大肠21

(一)肺的生理病理21

(二)大肠的生理病理22

(三)肺与大肠相表里22

五、肾与膀胱22

(一)肾的生理病理22

(三)肾与膀胱相表里23

(二)膀胱的生理病理23

六、三焦、女子胞24

(一)三焦24

(二)女子胞24

七、脏腑之间的关系24

(一)腑与腑的关系24

(二)脏与腑的关系25

(三)脏与脏的关系25

八、脏腑小结及研究进展28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33

一、气33

(一)气的概念33

(二)气的生成与分类33

(三)气的功能34

(四)气的病理34

(四)血的功能35

(三)血的运行35

(五)血的病理35

(一)血的概念35

(二)血的生成35

二、血35

(六)气血之间的关系36

三、精36

(一)精的概念36

(二)精的生成与功能36

(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37

(四)精的病理37

四、津液37

(一)津液的概念37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37

(三)津液的作用37

五、气、血、精、津液小结38

(五)津液的病理38

(四)津液与气血的关系38

第四章 经络40

一、经络的组成40

二、经脉循行、络属与主治重点40

(一)十四经脉体表循行路线与穴位40

(二)十二经脉分布、走向、络属规律42

三、经络的作用42

(一)生理上的作用42

(二)病理上的作用43

四、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43

(一)在诊断上的应用43

(二)在治疗上的应用43

(三)在药学上的应用43

五、经络小结及研究进展44

一、六淫46

(一)风46

第五章 病因46

(二)寒47

(三)暑47

(四)湿47

(五)燥48

(六)火48

二、疫疠48

三、外伤、虫兽伤48

六、痰饮49

(二)痰饮病证的特点49

(一)痰饮的形成49

四、七情49

(二)劳倦49

(一)饮食49

五、饮食、劳倦49

八、病因小结50

(二)瘀血证的特点50

(一)瘀血的形成50

七、瘀血50

第六章 诊法52

一、问诊52

(一)一般情况52

(二)问寒热52

(三)问汗53

(四)问饮食与口味53

(五)问二便53

(六)问头身、胸腹54

(七)问耳目54

(八)问睡眠54

(九)问妇女、小儿54

二、望诊55

(一)全身情况55

(二)局部观察56

(三)甲诊57

(四)舌诊60

(五)舌下络脉诊法66

(六)络脉诊70

(七)排出物72

三、闻诊73

(一)闻声音73

(二)嗅气味73

四、切诊73

(一)脉诊73

(二)按诊80

五、诊法小结81

第七章 辨证论治概述82

一、辨证论治的概念82

二、症、证、病的区别82

三、辨证的种类83

(一)表里的概念85

(二)表证85

第八章 八纲辨证85

一、表里85

(三)里证86

(四)半表半里证86

(五)表里同病86

二、寒热86

(一)寒热的概念86

(二)寒证86

(三)热证87

(四)寒热错杂87

(五)寒热真假87

(六)寒证与热证的鉴别87

三、虚实87

(一)虚实的概念87

(三)实证88

(四)虚实错杂88

(二)虚证88

(五)虚实真假89

(六)虚证与实证的鉴别89

四、阴阳89

(一)阴阳是八纲的总纲89

(二)阴证与阳证89

(三)阴虚、阳虚和亡阴、亡阳89

(三)证候真假90

(四)证候转化90

(一)证候相兼90

(二)证候错杂90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90

六、八纲辨证小结及研究进展91

第九章 脏腑证治93

一、心与小肠病证治93

(一)心气虚、心阳虚93

(五)痰迷心窍、痰火扰心94

(四)心血瘀阻94

(三)心火上炎94

(二)心阴虚、心血虚94

(六)小肠气痛95

二、肝与胆病证治95

(一)肝气郁结95

(二)肝火上炎95

(三)肝阳上亢95

(四)肝风内动96

(五)肝阴(血)虚96

(六)肝胆湿热96

三、脾与胃病证治96

(一)脾胃气虚96

(二)脾阳虚97

(三)寒湿困脾97

(四)脾不统血97

(五)胃热(火)证97

(四)肺气虚98

(三)肺阴虚98

(五)大肠湿热98

四、肺与大肠病证治98

(二)痰热阻肺98

(一)痰浊阻肺98

(六)胃阴虚98

(六)大肠液亏99

五、肾与膀胱病证治99

(一)肾阴虚99

(二)肾阳虚99

(三)肾不纳气99

(四)肾虚水泛100

(五)膀胱湿热100

六、脏腑兼病及证治100

(一)心脾两虚100

(二)心肾不交100

七、脏腑证治小结及研究进展101

(五)肺肾阴虚101

(三)肝郁脾虚101

(四)脾肾阳虚101

第十章 六经辨证106

一、太阳病证106

(一)太阳经证106

(二)太阳腑证106

(三)太阳兼证107

(四)太阳变证107

三、少阳病证108

四、太阴病证108

(二)少阳兼证108

(一)少阳本经证108

(一)阳明经证108

(三)阳明病变症108

(二)阳明腑证108

二、阳明病证108

(三)少阴兼太阳证109

六、劂阴病证109

(二)少阴热化证109

(一)上热下寒证109

(二)太阴兼太阳证109

(一)少阴寒化证109

五、少阴病证109

(一)太阴虚寒证109

(二)厥热胜复证110

七、六经辨证小结及研究进展110

第十一章 卫气营血辨证112

一、卫分证112

(一)风温犯卫112

(二)暑邪犯卫113

(三)湿温犯卫113

(四)燥邪犯卫113

(四)气卫同病114

(三)气分湿热114

(一)气分热盛114

二、气分证114

(二)胃肠实热114

三、营分证115

(一)热入营分115

(二)热入心包115

四、血分证116

(一)热在血分116

(二)热毒内盛(卫、气、营、血同病)116

五、卫气营血辩证小结及研究进展117

(一)胃肠燥热119

(二)虚风内动119

(一)肝肾阴虚119

三、下焦证候119

(二)中焦湿热119

(二)心包病119

(一)肺病119

一、上焦证候119

第十二章 三焦辨证119

二、中焦证候119

(一)调整阴阳120

(三)表里互治120

(二)间接补泻120

一、整体观念120

第十三章 治疗原则120

二、治病必求于本121

(一)治病求本121

(二)标本缓急121

(三)扶正祛邪122

(四)正治与反治122

(五)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123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23

(三)因人制宜124

(一)因时制宜124

(二)因地制宜124

四、治未病125

(一)摄生防病125

(二)既病防变125

五、治疗原则小结125

第十四章 治法126

一、内治法126

(一)内治药物的剂型126

(二)内治法的种类126

(三)内治法的综合应用126

二、外治法127

(一)药物外治法127

(二)器械外治法与手术外治法128

三、针灸法128

四、推拿疗法129

五、养生法129

六、气功法130

七、心理疗法131

(一)开导法131

(二)制胜法131

(三)暗示法131

(四)转移法131

(五)恐吓法131

(六)平惊法131

第二篇 中药方剂133

总论133

第十五章 中药方剂学的发展概况133

第十六章 中药的性能136

一、四气五味136

二、升降浮沉137

三、补泻137

四、归经138

五、毒性138

六、中药性能小结139

第十七章 中药的炮制与贮藏141

一、炮制141

二、贮藏142

第十八章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143

一、配伍143

二、禁忌143

第十九章 方剂的组成、变化与剂型145

一、组成的原则145

二、方剂组成的变化146

三、剂型146

第二十章 中药的用法与用量149

一、用法149

二、用量149

第二十一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151

一、生物碱151

二、甙类153

三、挥发油156

四、鞣质157

五、有机酸159

六、树脂类159

七、油脂与蜡160

八、糖类161

九、蛋白质与氨基酸161

十、植物色素162

十一、无机成分162

十二、植物的亲缘、化学成分与疗效间的关系162

十三、微量元素163

第二十二章 中药疗效的基本知识173

一、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173

二、提高中药疗效的途径179

各论185

第二十三章 解表法及方药185

麻黄187

一、解表药187

(一)辛温解表药187

桂枝188

紫苏(附:苏梗)188

荆芥189

防风190

白芷190

细辛191

生姜(附:姜皮,姜汁)192

其他辛温解表药(辛夷,葱白,藁本,香薷,苍耳子,胡荽,罗勒)193

(二)辛凉解表药194

薄荷194

柴胡195

升麻196

菊花(附:野菊花)197

桑叶(附:桑枝,桑椹,桑白皮)198

蝉蜕199

牛蒡子199

其他辛凉解表药(淡豆豉,蔓荆子,浮萍,玉叶金花,黄荆,牡荆)200

二、解表方200

(一)辛温解表方200

麻黄汤200

桂枝汤201

藿香正气散201

参苏饮202

其他辛温解表方(葱豉汤,小青龙汤,越婢汤,荆防败毒散,川芎荼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香苏散)202

(二)辛凉解表方203

银翘散203

桑菊饮203

其他辛凉解表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升麻葛根汤)203

第二十四章 清热法及方药204

知母206

石膏206

(一)清热泻火药206

一、清热药206

栀子207

天花粉208

龙胆草208

莲心209

虎杖209

其他清热泻火药(夏枯草,熊胆,芦根,岗梅,崩大碗)210

(二)清热燥湿药211

黄芩211

黄连211

黄柏212

苦参213

秦皮214

其他清热燥湿药(白鲜皮,白头翁,南天竹,火炭母,辣蓼,三颗针,十大功劳,马齿苋)214

连翘216

金银花216

(三)清热解毒药216

板蓝根(附:大青叶)217

败酱草217

射干218

广豆根218

薄公英219

穿心莲219

其他清热解毒药(紫花地丁,三桠苦,水杨梅,广东土牛膝,凤尾草,野荞麦,金果榄,草龙,四季青,金锁匙,220

鱼腥草220

(四)清热凉血药222

生地222

玄参222

牡丹皮223

水牛角223

其他清热凉血药(紫草,狗肝?)224

青葙子225

木贼225

决明子225

(五)清肝明目药225

谷精草226

密蒙花226

其他清肝明目药(千里光)227

(六)清热解暑药227

荷叶227

苦瓜227

绿豆228

其他清热解暑药(西瓜皮,丝瓜络,金丝草)228

(七)清虚热药228

地骨皮228

青蒿229

白薇229

银柴胡230

其他清虚热药(胡黄连,?草)230

龙胆泻肝汤231

泻白散231

二、清热方231

白虎汤231

(一)清热泻火方231

导赤散232

小柴胡汤232

(二)清热燥湿方232

白头翁汤232

葛根黄芩黄连汤233

(三)清热解毒方233

普济消毒饮233

五味消毒饮233

仙方活命饮234

黄连解毒汤234

苇茎汤234

栀子胜奇散235

(五)清肝明目方235

(六)清暑热方235

清营汤235

(四)清热凉血方235

(犀角)地黄汤235

清络饮236

香薷散236

清暑益气汤236

(七)清虚热方236

青蒿鳖甲汤236

(八)其他清热方(左金丸,玉女煎,竹叶石膏汤,秦艽鳖甲散,大黄牡丹皮汤,双花饮)237

第二十五章 泻下法及方药238

一、泻下药240

(一)攻下药240

大黄240

芒硝241

番泻叶242

芦荟242

蜂蜜(附:蜂毒)243

(二)润下药243

火麻仁243

松花粉244

其他润下药(郁李仁,蓖麻仁244

(三)逐水药245

甘遂245

巴豆245

牵牛子246

芜花246

其他逐水药(大戟,商陆)247

二、泻下方247

(一)攻下方247

大承气汤247

十枣汤248

(三)逐水方248

(二)润下方248

五仁丸248

温脾汤248

(四)其他泻下方(凉膈散,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清宁丸,卢氏丸)249

第二十六章 祛风湿法及方药250

一、祛风湿药251

羌活251

独活251

桑寄生252

秦艽252

?莶草253

威灵仙253

木瓜254

五加皮254

白花蛇(附:乌梢蛇)255

雷公藤(附:昆明山海棠)256

其他祛风湿药(千年健,宽筋藤,松节,半枫荷,海风藤,络石藤,海桐皮,防已,狗骨,徐长卿,八角枫)257

独活寄生汤259

(二)疏风活络方259

二、祛风湿方259

羌活胜湿汤259

(一)宣散风湿方259

(三)其他祛风湿方(蠲痹汤,?桐丸,风湿药丸,大秦艽汤)260

第二十七章 祛寒法及方药261

一、祛寒药263

附子(附:乌头)263

肉桂264

干姜264

高良姜265

吴茱萸265

胡椒266

山鸡椒(附:豆豉姜)266

其他祛寒药(荜拨,小茴香,丁香,花椒,豺皮樟,阴香,樟树子,洋金花)267

理中丸268

二、祛寒方268

阳和汤269

四逆汤269

参附汤269

吴茱萸汤269

真武汤270

其他祛寒方(当归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小建中汤)270

第二十八章 祛湿法及方药271

一、祛湿药273

(一)芳香化湿药273

藿香273

佩兰273

苍术274

其他芳香化湿药(木棉花,鸡蛋花,草豆蔻,草果)275

(二)利胆渗湿药275

茵陈蒿275

垂盆草276

鸡骨草276

其他利胆渗湿药(田基黄,溪黄草,糯稻根,冰糖草,獐芽菜277

(三)利水通淋药277

茯苓277

猪苓279

泽泻279

车前子(附:车前草)280

薏苡仁(附:薏苡仁根)280

木通281

石韦282

淡竹叶(附:竹叶,竹叶卷心)282

金钱草(附:广东金钱草)283

叶下珠284

其他利水通淋药(滑石,瞿麦,?蓄,海金沙,土茯苓,鸭跖草,萆?,玉米须,半边莲)284

(三)利水通淋方286

茵陈蒿汤286

五皮饮286

(一)芳香化湿方286

平胃散286

二、祛湿方286

(二)利胆渗湿方286

八正散287

(四)其他祛湿方(三仁汤,五苓散,防已黄芪汤)287

第二十九章 祛痰法及方药288

(一)温化寒痰药289

半夏289

一、祛痰药289

天南星290

白芥子291

白前291

旋复花(附:金沸草)291

其他温化寒痰药(皂角,白附子)292

(二)清化热痰药292

前胡292

瓜蒌293

桔梗293

川贝母294

浙贝母295

竹茹(附:竹沥)295

天竺黄295

猪胆汁296

其他清化热痰药(胖大海,猴枣,?菜)296

(三)止咳平喘药297

苦杏仁(附:甜杏仁)297

百部297

紫菀298

款冬花298

葶历子299

紫金牛299

其他止咳平喘药(马兜铃,楷杷叶,苏子,椒口,满山红,白果)300

礞石301

海蛤壳301

(四)涤痰软坚药301

昆布301

其他涤痰软坚药(海藻,瓦楞子,海浮石,猫爪草,白毛夏枯草,冬瓜仁)302

二、祛痰方302

(一)温化寒痰方302

二陈汤302

止嗽散303

(二)清化热痰方303

清燥救肺汤303

贝母瓜萎散304

(三)止咳平喘方304

杏苏散304

定喘汤304

(四)涤痰软坚方305

昆布丸305

(五)其他祛痰方(理中化痰丸,三子养亲汤,养阴清肺汤,桑杏汤,射干麻黄汤,礞石滚痰丸)305

山楂306

第三十章 消导法及方药306

一、消导药306

麦芽307

谷芽308

莱菔子308

鸡内金309

神曲309

其他消导药(布渣叶,葫芦茶,独脚金,番木瓜)310

二、消导方310

保和丸310

枳实导滞丸311

枳实消痞丸311

其他消导方(香砂枳术丸,木香槟榔丸)311

第三十一章 理气法及方药312

木香313

陈皮(附:青皮,橘核,橘络,橘红,橘叶)313

一、理气药313

砂仁314

枳壳(附:枳实)314

厚朴315

香附315

乌药316

川楝子316

其他理气药(佛手,沉香、檀香,白豆蔻,薤白,荔枝核,黑老虎,柿蒂,鸡矢藤、毛鸡屎藤(变种)七叶莲,九317

二、理气方319

四逆散319

消遥散319

苏子降气汤319

旋复代?汤320

丁香柿蒂汤320

其他理气方(越鞠丸,金铃子散,瓜蒌薤白白洒汤,暖肝煎,金牛丸,桠香丸)320

第三十二章 理血法及方药322

一、理血药324

(一)活血化瘀药324

丹参324

川芎325

桃仁326

红花326

赤芍327

益母草(附:茺蔚子)328

牛膝328

降香329

延胡索330

五灵脂330

蒲黄331

郁金331

姜黄332

毛冬青332

其他活血化瘀药(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苏木,泽兰,王不留行,皂角刺,穿山甲,水蛭,虻虫,?虫,自然333

(二)止血药335

大蓟(附:小蓟)335

白茅根336

地榆336

槐花(附:槐角)336

侧柏叶337

艾叶337

白及338

三七338

茜草339

仙鹤草340

其他止血药(藕节,血余炭,棕?炭,伏龙肝,荠菜,木,紫珠草,鹿茸草)340

二、理血方341

(一)活血化瘀方341

生化汤341

补阳还五汤341

透脓散342

血府逐瘀汤342

失笑散342

其他活血化瘀方(温经汤,复元活血汤,桃仁承气汤,四妙勇安汤,冠心三号方,宫外孕一号方)343

(二)止血方343

小蓟饮子343

黄土汤344

其他止血方(四生丸,止血生肌散,仙鹤槐榆汤,十灰散)344

第三十三章 镇潜安神法及方药345

一、镇潜安神药346

(一)平肝息风药346

天麻346

钩藤346

羚羊角(附:山羊角)347

石决明347

地龙348

僵蚕(附:僵蛹)348

其他平肝息风药(蜈蚣,全蝎,白蒺藜,罗布麻,代赭石)349

酸枣仁350

柏子仁350

远志350

(二)镇静安神药350

龙骨351

其他镇静安神药[合欢皮,夜交藤,什松,朱砂,磁石,牡蛎,珍珠(附:珍珠母),紫贝齿,玳?]351

(一)平肝息风方352

天麻钩藤饮352

二、镇潜安神方352

镇肝息风汤353

其他平肝息风方(石决钩藤饮,玉真散)353

(二)镇静安神方353

天王补心丹353

酸枣仁汤354

其他镇静安神方(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甘麦大枣汤)354

第三十四章 宣窍法及方药355

牛黄356

冰片356

一、宣窍药356

(一)凉开药356

(二)温开药357

苏合香357

麝香357

石菖蒲358

二、宣窍方358

(一)凉开方358

紫雪丹358

安宫牛黄丸358

至宝丹359

(二)温开方359

苏合香丸359

(三)其他宣窍方(通关散,玉枢丹,牛黄清心丸)359

第三十五章 补益法及方药361

人参(附:人参芦、人参叶、人参须)362

一、补益药362

(一)补气药362

党参364

黄芪365

白术366

甘草366

大枣367

山药368

黄精368

灵芝369

其他补气药(西洋参,太子参,扁豆,棉花根,五爪龙,千斤拔,牛大力)369

(二)补血药370

当归370

熟地371

白芍371

何首乌372

阿胶373

鸡血藤373

其他补血药(龙眼肉,岗稔)374

(三)补阴药374

北沙参(附:南沙参)374

麦冬374

石斛375

枸杞子375

女贞子376

旱莲草376

龟板377

其他补阴药(天冬、鳖甲、玉竹、百合、白木耳、黑芝麻)377

(四)补阳药378

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378

淫羊藿379

杜仲379

肉苁蓉380

巴戟天380

菟丝子381

补骨脂381

狗脊382

冬虫夏草382

其他补阳药(续断,仙茅,沙苑蒺藜,锁阳,胡桃肉,骨碎补,韭菜子,蛤蚧,海狗肾,胡芦巴,紫河车,海马)383

四君子汤384

补中益气汤384

(一)补气方384

二、补益方384

生脉散385

其他补气方(参苓白术散,黄芪建中汤)385

(二)补血方385

四物汤385

归脾汤386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386

左归饮387

六味地黄丸387

(三)补阴方387

其他补血方(当归补血汤,二稔补血汤)387

?贯煎388

其他补阴方(百合固金汤,左归丸,大补阴丸)388

(四)补阳方388

肾气丸388

右归丸389

其他补阳方(右归饮,五子衍宗丸,一仙汤)389

第三十六章 收涩法及方药390

一、收涩药391

山茱萸391

五味子391

金樱子392

诃子393

莲子(附:莲须、莲房)393

益智仁394

乌梅394

肉豆蔻395

其他收涩药(芡实,覆盆子,桑螵蛸,海螵蛸,赤石脂,禹余粮,浮小麦,五倍子,罂粟壳)395

二、收涩方396

玉屏风散396

缩泉丸396

四神丸397

其他收涩方(金锁固精丸,桃花汤,桑螵蛸散,固冲汤,完带汤)397

第三十七章 驱虫法及方药398

一、驱虫药399

槟榔(附:大腹皮)399

苦楝皮399

使君子400

南瓜子400

雷丸400

贯众401

鸦胆子401

鹤草芽402

其他驱虫药(石榴皮,鹤虱,榧子,常山,土荆芥,芜萸)402

二、驱虫方403

乌梅丸403

胆道驱蛔汤403

其他驱虫方(理中安蛔汤,肥儿丸)404

第三十八章 治肿瘤法及方药405

一、治肿瘤药407

云芝407

喜树408

长春花408

野百合409

甜瓜蒂409

山慈菇410

三尖杉410

蟾酥(附:蟾皮)411

白花蛇舌草412

半枝莲413

冬凌草413

青黛414

砒石414

七叶一枝花415

其他治肿瘤药(猴菇菌,白英,龙葵,柘树,藤梨根,黄药子,掌叶半夏,壁虎)415

二、治肿瘤方416

消瘰丸416

参赭培气汤417

其他治肿瘤方(小金丹,蟾酥丸,当归龙荟丸,桂枝茯苓丸,紫金锭,犀黄丸,抵挡丸,大黄?虫丸)417

第三十九章 外治法及方药418

一、外用药419

硫黄419

雄黄419

血竭420

炉甘石420

明矾420

樟脑421

蛇床子421

斑蝥422

大蒜422

羊蹄422

其他外用药(轻粉,升丹,铅丹,密陀僧,硼砂,绿矾,人中白,儿茶,露蜂房,木芙蓉,马钱子,土槿皮,大叶424

二、外用方426

青黛散426

血竭擦剂426

双柏散426

生肌玉红膏426

中白散427

其他外用方(冰硼散,金黄散,太乙膏,九一丹,清凉膏,虎杖散,消炎散)427

发热429

第四十章 常见证429

第三篇 常见病证治疗429

头痛431

咳嗽433

胃脘痛435

黄疸437

泄泻438

水肿440

淋证441

血证443

昏迷445

厥证446

瘀证448

第四十一章 传染科疾病451

感冒与流行性感冒451

流行性腮腺炎452

麻疹453

水痘456

风疹457

幼儿急疹458

百日咳458

流行性乙型脑炎460

病毒性肝炎463

细菌性痢疾469

第四十二章 内科疾病472

支气管炎472

支气管哮喘475

慢性胃炎478

消化性溃疡479

胃下垂481

肝硬化483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85

高血压病48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89

心律失常491

尿路感染494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496

男性不育症500

阳萎502

神经衰弱503

梅核气505

恐怖症507

脑出血510

脑梗死512

重症肌无力515

再生障碍性贫血516

白细胞减少症519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521

糖尿病522

高脂蛋白血症524

肥胖病527

风湿性关节炎529

类风湿性关节炎531

第四十三章 儿科疾病534

概说534

支气管肺炎535

小儿夏季热537

婴幼儿腹泻538

小儿营养不良540

遗尿症542

厌食症543

多动综合征545

第四十四章 外科、皮肤科疾病548

急性乳腺炎548

乳房囊性增生病549

急腹症概说551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553

急性阑尾炎555

急性肠梗阻557

急性胆道感染与胆石症560

急性胰腺炎562

直肠息肉564

内痔565

脱肛567

肛门周围脓肿568

肛瘘568

泌尿系结石570

慢性前列腺炎573

烧伤575

荨麻疹579

痤疮580

黄褐斑582

第四十五章 骨伤科疾病584

骨折概说584

桡骨远端骨折590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92

颈椎病593

腰椎间盘突出症598

腰肌劳损601

第四十六章 五官科疾病603

急性结合膜炎603

角膜炎604

虹膜睫状体炎606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608

化脓性中耳炎609

梅尼埃病610

面神经炎612

鼻衄613

过敏性鼻炎614

急性扁桃体炎615

慢性咽炎617

复发性口腔溃疡618

牙槽脓肿620

第四十七章 妇产科疾病622

概说622

月经不调624

痛经627

功能性子宫出血629

慢性盆腔炎631

慢性子宫颈炎633

不孕症635

更年期综合症638

妊娠呕吐639

子宫外孕640

先兆流产642

产后子宫复旧不全645

缺乳(附:回乳)646

概说648

第四十八章 肿瘤648

鼻咽癌650

肺癌651

食管癌652

胃癌654

肛管直肠癌655

原发性肝癌657

乳腺癌658

子宫颈癌659

白血病661

第四篇 针灸备要663

第四十九章 基础理论663

一、针灸学发展概略663

二、腧穴概说664

(一)腧穴概念的形成与发展664

(二)腧穴的分类664

(三)腧穴的治疗作用664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665

三、十四经的特定穴669

(一)五输穴670

(二)原穴、络穴670

(三)郄穴670

(四)下合穴671

(五)八脉交会穴671

(六)背俞穴、募穴671

(七)八会穴672

第五十章 十四经腧穴及经外穴673

一、经穴673

手太阴肺经穴673

手阳明大肠经穴674

足阳明胃经穴675

足太阴脾经穴678

手少阴心经穴679

手太阳小肠经穴680

足太阳膀胱经穴681

足少阴肾经穴685

手厥阴心包经穴686

手少阳三焦经穴687

足少阳胆经穴688

足厥阴肝经穴690

督脉穴691

任脉穴693

二、经外穴694

经外穴(头颈部穴)695

经外穴(胸腹背部穴)696

经外穴(上肢穴)696

经外穴(下肢穴)697

第五十一章 针灸及腧穴特种疗法712

一、毫针法712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与维修保养712

(三)进针手法713

(二)针刺准备713

(五)运针手法714

(四)针刺角度与深度714

(六)透刺手法716

(七)得气与行气716

(八)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716

(九)留针与出针717

(十)针刺注意及异常处理717

二、三棱针法718

(一)针具718

(二)刺法718

(三)疗程718

(四)刺血部位718

(五)适应证718

(六)注意事项718

(二)针法719

(三)适应证719

(一)针具719

三、皮肤针法719

(四)注意事项720

四、毫针刺法衍化发展起来的其它针法720

(一)头皮针720

(二)耳针721

(三)面针737

(四)鼻针739

(五)手针740

(六)足针742

(七)腕踝针743

五、灸法749

(一)艾炷灸749

(三)艾药条灸750

(七)注意事项*751

(六)其它灸法751

(四)温针灸751

(五)器械灸751

六、拔罐法752

(一)罐的种类752

(二)拔罐方法752

(三)运罐与复合罐法753

(四)注意事项754

七、腧穴特种疗法755

(一)刮痧疗法755

(二)挑治疗法756

(三)割治疗法758

(四)埋线疗法760

(七)腧穴光刺激疗法762

(八)腧穴超声波疗法762

(九)腧穴磁疗法762

(五)腧穴注射疗法762

(六)腧穴电刺激疗法762

(十)腧穴药物导入疗法763

(二)配穴原则764

二、常见病证针灸处方举例764

(一)急症764

(一)选穴原则764

一、配穴处方764

第五十二章 常见病证针灸处方764

(二)内儿科疾病765

(三)外科、皮肤科疾病767

(四)妇产科疾病768

(五)五官科疾病768

(六)其他769

中药名称索引772

中药原生物学名索引778

方名索引790

经穴、经外穴名称汉语拼音与代号索引794

1997《新编中医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靳士英主编 1997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新编中医眼科学(1997 PDF版)
新编中医眼科学
1997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简明中医辞典(试用本)(1979年03月第1版 PDF版)
简明中医辞典(试用本)
1979年03月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新论汇编( PDF版)
中医新论汇编
苏州国医书社
西医学习中医班试用  新编中医学讲义  下( PDF版)
西医学习中医班试用 新编中医学讲义 下
新编中医学(1980 PDF版)
新编中医学
1980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西医学习中医班试用  新编中医学讲义  上( PDF版)
西医学习中医班试用 新编中医学讲义 上
新编中医学讲义  西医学习中医班试用  下( PDF版)
新编中医学讲义 西医学习中医班试用 下
新医学  中(1971 PDF版)
新医学 中
1971
新编藏医学(1979 PDF版)
新编藏医学
1979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新编中医心理学(1991 PDF版)
新编中医心理学
1991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新编中医临床妇科学(1997 PDF版)
新编中医临床妇科学
1997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新编中医方剂学(1983 PDF版)
新编中医方剂学
198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新编中医外科学(1999 PDF版)
新编中医外科学
1999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新编中医学(1997 PDF版)
新编中医学
1997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新编中医外科学(1995 PDF版)
新编中医外科学
1995 济南:济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