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新编》求取 ⇩

第一章 脏腑7

第一节 五脏7

一、心(附:心包络)7

上篇 中医学基础7

二、肝8

三、脾9

四、肺10

五、肾12

第二节 六腑13

一、胆13

二、胃14

三、小肠14

五、膀胱15

四、大肠15

六、三焦16

第三节 脏腑组织间的关系16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6

附:五脏病理关系示意图18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20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0

四、脏腑组织与体表器官的关系22

第四节 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22

一、精22

二、气23

三、血23

四、津液24

第二章 病因28

第一节 外感28

一、反常的气候——六淫28

二、疫疠31

三、创伤和虫兽伤32

第二节 内伤32

一、精神因素33

二、劳倦和饮食34

第三章 诊法与辨证36

第一节 诊法36

一、望诊37

二、闻诊44

三、问诊45

四、切诊49

第二节 辨证纲要55

一、八纲辨证56

二、辨证与辨病62

附:病例分析63

第四章 治法与方药66

第一节 治法的特点66

一、治病求本67

二、灵活运用68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68

四、正治与反治69

五、祛邪与扶正69

六、局部与整体70

第二节 药物性生能与方剂配伍71

一、药物的性能71

二、方剂的配伍72

第三节 治法及方药的运用73

一、解表法73

解表药(中药)77

解表药(草药)80

解表剂82

二、清热法84

清热药(中药)88

清热药(草药)95

清热剂101

三、泻下法104

泻下药(中药)107

泻下剂108

四、和解法110

和解剂111

五、消导法112

消导药(中药)114

消导药(草药)116

消导剂116

六、祛痰法117

理咳祛痰药(中药)121

理咳祛痰药(草药)124

祛痰剂125

七、祛寒法127

祛寒药(中药)129

祛寒药(草药)131

祛寒剂132

八、祛风法133

祛风湿药(中药)136

祛风湿药(草药)138

祛风剂140

九、祛湿法(附:利尿法)141

渗湿逐水药(中药)146

利尿药(草药)149

祛湿利尿剂151

十、理气法153

理气药(中药)155

理气剂160

十一、止血法161

止血药(中药)164

止血活血药(草药)166

止血剂167

行气止痛药(草药)168

十二、活血法168

活血药(中药)171

活血药(草药)174

活血剂176

十三、润燥法177

润燥剂178

十四、补益法179

补益药(中药)184

补益药(草药)190

补益剂192

十五、收涩法195

收涩药(中药)197

收敛剂200

十六、镇潜法201

镇潜药(中药)203

镇潜剂206

十七、宣窍法207

宣窍药(中药)208

宣窍剂209

十八、驱虫法210

驱虫药(中药)211

驱虫剂213

十九、排托法214

外用药(中药)214

外用药(草药)217

治痈疮剂220

二十、催吐法221

涌吐药(中药)222

催吐剂222

附录223

一、常用中成药223

(一)感冒退热类223

(二)除痰理咳类225

(三)行气消滞类226

(四)温中散寒类227

(五)解毒消炎类228

(六)治风湿跌打类229

(七)治蛇伤类231

(八)通窍镇痉类231

(九)养心宁神类232

(十)补益类232

(十一)妇科药类234

(十二)小儿科药类236

(十三)其他药类237

二、药物的炮制和贮藏238

三、药物剂型简介239

第五章 经络与针灸241

第一节 经络241

一、十二经脉242

二、奇经八脉253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56

四、有关针灸作用和经络反应的探讨260

第二节 针灸疗法261

一、取穴法262

二、针刺法264

三、灸法268

四、常用穴位271

头颈部穴位271

肩胛部穴位275

背腰骶部穴位276

胸腹部穴位278

上肢部穴位280

下肢部穴位282

下篇 常见病防治302

第六章 常见传染病302

第一节 发熟性流行性病的辨证论治302

一、卫分病的辨证论治304

二、气分病的辨证论治307

三、营分病的辨证论治310

四、血分病的辨证论治312

五、心、肝、肾病的辨证论治314

一、感冒与流行性感冒315

第二节 病毒性传染病315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319

三、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326

附:小儿麻痹后迟症的新疗法330

四、麻疹334

五、风疹338

六、水痘338

七、流行性腮腺炎340

八、传染性肝炎341

第三节 细菌及螺旋体传染病343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43

二、猩红热348

三、白喉350

四、百日咳353

五、痢疾356

六、肠伤寒360

七、钩端螺旋体病362

第四节 寄生虫病366

一、疟疾366

二、血吸虫病370

三、丝虫病373

四、蛔虫病376

五、钩虫病377

六、绦虫病与猪囊虫病379

七、肝吸虫病(中华分支睾吸虫病)380

一、心病的辨证论治382

第七章 内儿科常见病382

第一节 五脏病的辨证论治382

二、肝病的辨证论治385

三、脾病的辨证论治386

四、肺病的辨证论治388

五、肾病的辨证论治389

附:五脏病辨证论治举例391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特点393

第三节 呼吸系统疾病395

一、咳嗽395

二、肺炎398

三、肺痈(肺脓疡)401

四、肺结核403

五、哮喘407

六、痰饮412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414

一、胃痛(胃、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414

二、急性胃肠炎418

三、腹痛420

四、急性阑尾炎423

五、胆道蛔虫425

六、胆石症与胆囊炎427

七、急性胰腺炎429

八、肠梗阻432

九、出血性坏死性肠炎435

十、黄疸436

十一、呃逆439

十二、臌胀441

十三、肝硬变444

十四、幼儿腹泻448

十五、疳积451

第五节 循环系统疾病及血液病454

一、心悸454

二、风湿性心脏病457

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460

四、眩晕461

附:耳原性眩晕症的治疗463

五、高血压464

六、血证467

七、再生障碍性贫血474

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76

九、白血病476

第六节 泌尿系统疾病477

一、水肿477

二、急性肾炎481

三、慢性肾炎482

四、淋证486

五、泌尿系感染488

六、遗尿489

第七节 运动、神经系统疾病491

一、痹证491

二、风湿性关节炎494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496

四、头痛496

五、中风499

六、神经衰弱503

七、癫、狂、癎506

八、小儿惊风511

第八节 其他疾病514

一、虚损514

二、脚气516

三、消渴518

四、甲状腺疾病520

五、夏季热523

第一节 妇科病的辨证论治525

第八章 妇科常见病525

第二节 月经疾病526

一、月经不调526

二、痛经529

三、闭经532

四、崩漏535

五、更年期证候群539

第三节 阴道及盆腔炎症540

一、白带540

二、盆腔炎543

第四节 妊娠疾病546

一、妊娠呕吐546

二、先兆流产与流产548

三、子宫外孕551

四、妊娠水肿553

五、先兆子癎和子癎554

六、胎位不正556

第五节 产后疾病558

一、胎盘滞留558

二、恶露不止559

三、缺乳和乳汁自出561

四、产后发热562

第六节 其他疾病565

子宫脱垂565

第一节 伤科的辨证论治568

第九章 伤科常见病568

第二节 头部损伤584

一、脑震荡584

二、下颌关节脱位586

第三节 躯干损伤586

一、胸部挫伤586

二、外伤性截瘫588

三、腰腿痛590

第四节 上肢损伤598

一、锁骨骨折598

二、肩关节扭伤599

三、肩关节前脱位601

四、肱骨外科颈骨折605

五、肱骨干骨折608

六、肱骨髁上骨折610

七、肘关节脱位612

附: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614

八、桡、尺骨干骨折614

九、桡骨下端骨折617

第五节 下肢损伤619

一、髋关节脱位619

二、股骨上端骨折621

三、股骨干骨折624

四、股骨下端骨折629

五、髌骨骨折631

六、胫腓骨干骨折633

七、踝部骨折和脱位635

第十章 外科常见病638

第一节 外科病的辨证论治638

第二节 感染641

一、疖641

二、痈642

三、蜂窝组织炎644

四、丹毒645

五、脓肿647

六、败血症648

七、急性乳腺炎(乳痈)649

八、化脓性骨髓炎651

九、颈淋巴结核653

十、骨和关节结核655

十一、破伤风657

第三节 下肢溃疡与脉管炎659

一、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659

二、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660

第四节 烧伤与冻疮663

一、烧伤663

二、冻疮666

第五节 毒蛇咬伤667

第六节 直肠肛门疾患673

一、痔673

二、肛裂676

三、直肠脱垂677

四、肛瘘679

第七节 皮肤病681

一、脓疱疮681

二、湿疹682

三、接触性皮炎684

四、水稻田皮炎685

五、神经性皮炎686

六、荨麻疹687

七、癣689

八、牛皮癣691

九、剥脱性皮炎692

第八节 肿瘤694

(一)鼻咽癌696

(二)肺癌697

(三)食道癌、胃癌698

(四)肝癌699

(五)直肠癌700

(六)子宫肌瘤700

(七)卵巢囊肿701

(八)子宫颈癌701

附:治肿瘤民间方702

第十一章 眼科常见病703

第一节 眼科病的辨证论治703

第二节 眼睑疾病707

一、麦粒肿707

二、睑板腺囊肿708

三、睑皮肤炎709

四、睑缘炎710

第三节 泪器疾病711

一、泪道狭窄、泪道阻塞711

二、急、慢性泪囊炎713

第四节 结膜疾病714

一、传染性结膜炎714

二、疱疹性结膜炎、束状角膜炎717

三、沙眼718

四、翼状胬肉722

第五节 角膜与虹膜疾病723

一、化脓性角膜炎723

二、角膜软化症726

三、急、慢性虹膜睫状体炎729

第六节 白内障731

第七节 急、慢性充血性青光眼733

第八节 几种常见的内眼病735

第九节 眼外伤739

附一:海螵蛸棒摩擦法744

附二:针拨白内障术744

第十二章 耳、鼻、喉、口腔常见病747

第一节 耳、鼻、喉、口腔病的辨证论治747

一、耳的疾患747

二、鼻的疾患748

第二节 耳科疾病749

一、急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749

三、咽喉、口腔疾患749

二、耳道乳头状瘤751

三、慢性中耳炎752

四、耳瘘754

五、耳鸣、耳聋754

附:聋哑的治疗757

第三节 鼻科疾病758

一、鼻疖758

二、酒渣鼻759

三、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760

四、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762

五、过敏性鼻炎765

六、鼻息肉766

第四节 咽喉及口腔疾病767

一、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767

二、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770

三、咽部脓肿772

四、颈蜂窝织炎773

五、咽粘膜结核774

六、口疮774

七、舌下囊肿776

八、牙痛776

附录779

常用方剂歌诀779

索引789

临床方剂索引789

1971《中医学新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广东中医学院编 197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新编中医眼科学(1997 PDF版)
新编中医眼科学
1997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简明中医辞典(试用本)(1979年03月第1版 PDF版)
简明中医辞典(试用本)
1979年03月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新论汇编( PDF版)
中医新论汇编
苏州国医书社
西医学习中医班试用  新编中医学讲义  下( PDF版)
西医学习中医班试用 新编中医学讲义 下
新编中医学(1980 PDF版)
新编中医学
1980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西医学习中医班试用  新编中医学讲义  上( PDF版)
西医学习中医班试用 新编中医学讲义 上
新编中医学讲义  西医学习中医班试用  下( PDF版)
新编中医学讲义 西医学习中医班试用 下
新医学  中(1971 PDF版)
新医学 中
1971
新编藏医学(1979 PDF版)
新编藏医学
1979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新编中医心理学(1991 PDF版)
新编中医心理学
1991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新编中医临床妇科学(1997 PDF版)
新编中医临床妇科学
1997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新编中医方剂学(1983 PDF版)
新编中医方剂学
198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新编中医外科学(1999 PDF版)
新编中医外科学
1999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新编中医学(1997 PDF版)
新编中医学
1997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新编中医外科学(1995 PDF版)
新编中医外科学
1995 济南:济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