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新编 第2版》求取 ⇩

概说1

一、关于整体观念1

上篇 中医学基础1

二、关于阴阳学说3

三、关于五行学说7

四、关于辨证论治10

第一章 脏腑12

第一节 五脏12

一、心(附:心包结)12

二、肝13

三、脾14

四、肺15

五、肾17

一、胆18

第二节 六腑18

二、胃19

三、小肠19

四、大肠20

五、膀胱20

六、三焦20

第三节 脏腑组织间的关系21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21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24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4

四、脏腑组织与体表器官的关系25

二、影响发病的条件25

二、气26

一、精26

第四节 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26

三、血27

四、津液27

第一节 病因29

第二章 病因与病理29

一、六淫30

二、疫疠32

三、七情过极33

四、外伤和虫兽伤33

五、饮食失调34

六、劳伤34

第二节 发病35

一、邪正相搏35

一、表和里36

第三节 疾病的部位及其变化趋势36

二、上和下37

三、升与降37

第四节 疾病的基本属性及其类型38

一、寒证与火热证39

二、风证40

三、湿证与燥证41

四、痰证和血瘀42

第三章 诊法与辨证45

第一节 诊法45

一、望诊45

三、问诊53

二、闻诊53

四、切诊57

第二节 辨证纲要63

一、八纲辨证63

二、辨证与辨病69

第四章 治则、治法与方药74

第一节 治疗原则74

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74

二、标本治法75

三、扶正与祛邪76

四、正治与反治76

第二节 药物性能与方剂组成77

一、药物的性能77

二、方剂的组成81

第三节 治法及方药的运用85

一、解表法86

二、清热法101

三、泻下法127

四、和解法137

五、消导法142

六、祛痰法148

七、祛寒法162

八、祛风法173

九、祛湿法183

十、理气法201

十一、止血法210

十二、活血法222

十三、润燥法235

十四、补益法238

十五、收涩法262

十六、镇潜法272

十七、开窍法285

十八、驱虫法290

十九、外用法295

二十、催吐法301

第五章 经络与针灸305

第一节 经络305

一、经络系统的结构305

二、十二经脉306

三、奇经八脉318

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20

五、关于经络学说的近代研究323

第二节 腧穴327

一、腧穴的分类327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329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332

四、常用腧穴335

第三节 刺灸方法367

一、针刺法367

二、灸法372

三、其他针灸方法简介374

四、关于针灸治病机理的近代研究379

第六章 推拿与气功384

第一节 推拿384

一、常用推拿手法384

二、推拿手法的补泻391

三、推拿部位392

四、推拿注意事项394

五、保健自我按摩394

第二节 气功396

一、练功的基本方法397

二、练功注意事项及偏差纠正400

三、几种简易的保健防病气功403

下篇 常见病防治410

概说410

一、关于预防方面410

二、关于护理方面412

第七章 外感性热病415

第一节 外感性热病的辨证论治415

一、表证阶段的辨证论治418

二、半表半里证阶段的辨证论治422

三、里证阶段的辨证论治423

第二节 病毒性传染病434

一、感冒与流行性感冒434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439

三、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445

〔附〕小儿麻痹后遗症的针刺疗法449

四、登革热453

五、流行性出血热455

六、麻疹459

七、风疹463

八、水痘464

九、流行性腮腺炎465

十、传染性肝炎467

第三节 细菌及螺旋体传染病470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70

二、猩红热475

三、白喉477

四、百日咳480

五、痢疾483

六、肠伤寒488

七、波状热490

八、钩端螺旋体病493

第四节 寄生虫病497

一、疟疾497

二、阿米巴病501

三、血吸虫病503

四、丝虫病505

五、蛔虫病508

六、钩虫病509

七、绦虫病与猪囊虫病511

八、肝吸虫病(中华分支睾吸虫病)512

第八章 内科常见病514

第一节 脏腑病的辨证论治514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论治514

二、肝与胆病的辨证论治517

三、脾与胃病的辨证论治521

四、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论治523

五、肾与膀胱病的辨证论治526

〔附〕脏腑病辨证论治举例528

一、咳嗽530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530

二、肺炎534

三、肺痈(肺脓疡)537

四、肺结核539

〔附〕结核性胸膜炎542

五、矽肺544

六、哮喘545

七、痰饮550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552

一、胃痛(胃、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552

二、急性胃肠炎556

三、腹痛558

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61

五、肠结核563

〔附〕结核性腹膜炎564

六、急性阑尾炎566

七、胆道蛔虫568

八、胆石症与胆囊炎570

九、急性胰腺炎572

十、肠梗阻574

十一、黄疸577

十二、呃逆580

十三、臌胀582

十四、肝硬变585

第四节 循环系统疾病及血液病588

一、心悸588

二、风湿性心脏病591

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594

四、充血性心力衰竭597

五、眩晕600

〔附〕耳原性眩晕症的治疗604

六、高血压605

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08

八、心肌病612

九、克山病614

十、血证(衄血、咯血、吐血、尿血、便血)617

十一、缺铁性贫血626

十二、再生障碍性贫血628

十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29

十四、白血病630

十五、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632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633

一、水肿633

二、急性肾炎636

三、慢性肾炎638

四、淋证640

五、泌尿系感染643

六、遗尿644

七、癃闭646

第六节 运动、神经系统疾病650

一、痹证650

二、风湿性关节炎653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655

四、头痛655

五、中风658

六、神经衰弱662

七、癫、狂、痫664

第七节 其他疾病669

一、虚损669

二、脚气672

三、消渴674

四、甲状腺疾病675

第九章 儿科常见病679

第一节 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特点679

第二节 小儿传染病681

第三节 初生儿疾病681

一、新生儿窒息681

二、初生不乳682

三、初生大便不通684

四、初生小便不通687

五、初生儿破伤风689

六、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出血、脐突)692

七、胎黄696

八、新生儿败血症698

九、新生儿硬肿症700

十、百晬内嗽702

十一、初生儿腹泻703

十二、鹅口疮705

〔附〕口疮、口糜707

第四节 小儿常见病707

一、呕吐708

二、盘肠气痛711

三、便秘712

四、幼儿腹泻714

五、出血性坏死性肠炎717

六、积滞719

〔附〕异食720

七、虫证721

八、疳证723

九、小儿惊风726

十、夏季热728

十一、夜啼729

十二、痴呆732

十三、解颅、囟陷、囟填734

十四、鸡胸、龟背738

十五、五迟741

十六、五软743

十七、五硬744

第十章 妇科常见病746

第一节 妇女生理、病理及基本治则746

第二节 月经疾病747

一、月经不调747

二、痛经750

三、闭经753

四、崩漏755

五、经行吐衄759

六、经前便血760

七、经行泄泻761

八、更年期综合征762

一、白带763

第三节 阴道及盆腔炎症763

二、盆腔炎766

第四节 妊娠疾病769

一、妊娠呕吐769

二、先兆流产与流产771

三、子宫外孕774

四、妊娠水肿776

〔附〕羊水过多776

五、先兆子痫和子痫777

六、胎位不正779

七、妊娠腹痛780

八、胎气上逆781

九、妊娠失音781

十、妊娠咳嗽782

十一、妊娠小便不通783

十二、妊娠小便淋痛784

十三、胎死不下785

十四、难产787

第五节 产后疾病788

一、胎盘滞留788

二、恶露不止789

三、缺乳和乳汗自出791

四、产后发热793

五、产后腹痛795

六、产后血晕796

〔附〕产后不醒的一般应急处理797

七、产后发痉797

八、产后大便难798

九、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799

十、产后小便不通800

第六节 其他疾病801

一、子宫脱垂801

二、不孕804

三、癥瘕806

四、脏躁807

五、阴痒808

第十一章 伤科常见病810

第一节 伤科的辨证论治810

一、外治法812

二、内治法820

〔附〕伤科常用中草药方823

第二节 头部损伤825

一、脑震荡825

二、颞颌关节脱位826

三、颈肩痛827

第三节 躯干损伤830

一、胸部挫伤830

二、脊柱骨折832

三、外伤性截瘫835

四、腰腿痛836

五、骨盆骨折844

第四节 上肢损伤846

一、锁骨骨折846

二、肩部扭伤847

三、肩关节脱位849

四、肱骨外科颈骨折853

五、肱骨干骨折856

六、肱骨髁上骨折857

七、肘关节脱位860

〔附〕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861

八、桡、尺骨干骨折861

九、桡骨下端骨折865

第五节 下肢损伤866

一、髋关节脱位866

二、股骨上端骨折868

三、股骨干骨折871

五、髌骨骨折876

四、股骨下端骨折876

六、胫腓骨干骨折879

七、踝部骨折和脱位882

第十二章 外科常见病884

第一节 外科病的辨证论治884

一、内治法885

二、外治法885

第二节 感染887

一、疖887

二、痈888

三、蜂窝组织炎890

四、丹毒891

五、脓肿892

六、败血症893

七、急性乳腺炎(乳痈)895

八、化脓性骨髓炎896

九、颈淋巴结核898

十、骨和关节结核900

十一、破伤风902

第三节 下肢溃疡与脉管炎904

一、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904

二、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905

第四节 烧伤与冻疮907

一、烧伤907

二、冻疮910

第五节 毒蛇咬伤911

一、痔916

第六节 直肠肛门疾患916

二、肛裂919

三、直肠脱垂920

四、肛瘘921

第七节 皮肤病924

一、脓疱疮924

二、湿疹925

三、接触性皮炎926

四、水稻田皮炎927

五、神经性皮炎928

六、荨麻疹929

七、癣932

八、牛皮癣934

第八节 肿瘤935

第一节 眼科病的辨证论治943

第十三章 眼科常见病943

第二节 眼睑疾病946

一、麦粒肿946

二、睑板腺囊肿948

三、睑皮肤炎949

四、睑缘炎950

第三节 泪器疾病951

一、泪道狭窄、泪道阻塞951

二、急、慢性泪囊炎952

第四节 结膜疾病953

一、传染性结膜炎953

二、疱疹性结膜炎,束状角膜炎956

三、沙眼957

四、翼状胬肉960

第五节 角膜与虹膜疾病961

一、化脓性角膜炎961

二、角膜软化症965

三、急、慢性虹膜睫状体炎967

第六节 白内障969

第七节 急、慢性充血性青光眼971

第八节 几种常见的内眼病973

第九节 眼外伤976

〔附一〕海螺蛸棒摩擦法981

〔附二〕针拨白内障术982

一、耳的疾患985

二、鼻的疾患985

第一节 耳、鼻、喉、口腔病的辨证论治985

第十四章 耳、鼻、喉、口腔常见病985

三、咽喉、口腔疾患986

第二节 耳科疾病987

一、耳疖、耳疮987

二、急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989

三、耳道乳头状瘤991

四、慢性中耳炎992

五、耳鸣、耳聋993

〔附〕聋哑的治疗995

第三节 鼻科疾病997

一、鼻疖997

二、酒渣鼻998

三、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998

四、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1001

五、过敏性鼻炎1003

六、鼻息肉1004

第四节 咽喉及口腔疾病1005

一、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1005

二、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1008

三、咽部脓肿1010

四、颈蜂窝织炎1011

五、咽粘膜结核1012

六、口疮1013

七、舌下囊肿1014

八、牙痛1015

索引1018

中药笔画索引1018

方剂笔画索引1025

1971《中医学新编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邓铁涛主编 197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新编中医学(1996 PDF版)
新编中医学
1996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儿科学  第2版(2020.01 PDF版)
中医儿科学 第2版
2020.0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新论汇编  第2册( PDF版)
中医新论汇编 第2册
新编中医学(1980 PDF版)
新编中医学
1980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中医学  第2版(1992 PDF版)
中医学 第2版
1992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用化学  第2版(1988 PDF版)
医用化学 第2版
198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气功学  第2版(1994 PDF版)
中医气功学 第2版
199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  第2版(1988 PDF版)
中医学 第2版
1988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医食疗学  第2版(1999 PDF版)
中医食疗学 第2版
1999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学  第2版(1994 PDF版)
中医学 第2版
199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法医学  第2版(1987 PDF版)
法医学 第2版
198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周易与中医学  第2版(1989 PDF版)
周易与中医学 第2版
198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  第1辑(1990 PDF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 第1辑
1990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新编中医学(1997 PDF版)
新编中医学
1997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中医骨病学  第2版(1990 PDF版)
中医骨病学 第2版
199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