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部分省份“双一流”量化建设目标》

《表3 部分省份“双一流”量化建设目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双一流”建设的省际比较——以全国31个省份政策文本为样本》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研究数据来源于以上省份“双一流”政策文本。

在建设目标量化方面,省际差异也较大。31个省份对“一流”概念的侧重点不同。以“一流大学”为例,各省份在政策文本中提及高水平大学、全国百强、国内同类一流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世界知名大学、特色大学等。名目繁多的“一流大学”概念指称易导致规范管理问题,不利于中后期开展的评价工作。此外,量化目标与该省高等教育实力紧密相关。为便于省际对比,选取东中西部各3个省份,且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均有具体的目标值。由表3可知,在全国一流层面,各省份都希冀建成一定数量的一流学科,带动本地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大省湖北、湖南和江苏目标值较多,湖北提出在全国学科评估中,120个学科进入前30%,从数量来看,是辽宁的2.4倍,江西和内蒙古的6倍。江苏和湖北的全国百强大学目标总数为25所,占全国总数的25%。在世界一流层面,一流学科更是高等教育的必争之地,目标数量也较多。9个省份中,ESI排名前1%的学科总数达到248个。而进入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是各种优势因素的综合,相较世界一流学科需要更长的建设周期。因此,这些省份的目标设定多为个位数,湖南的目标数量相对较多,为4个,体现其“双一流”建设的信心。各省份政策文本中对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量化评价没有明确说明,现有指标也较单一,如世界一流学科倾向ESI指标。在ESI指标方面,22个学科设置中自然学科居多,导致人文学科难以在这一指标中充分体现。后续的评价工作需要丰富指标选取,使评价更加多元化,提升评价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