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伏立康唑治疗期间及停药后血免疫球蛋白(Ig)和CD细胞分类变化情况》

《表1 伏立康唑治疗期间及停药后血免疫球蛋白(Ig)和CD细胞分类变化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伏立康唑相关体液免疫低下1例并文献复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WBC:白细胞,LYM:淋巴细胞

患者,男性,57岁,因“咳嗽咳痰伴发热1周,门诊抗炎治疗效果不佳”于2017年6月30日入院。既往体健,有轻度脂肪肝史。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呼吸道病毒相关抗体阴性,痰培养阴性,真菌涂片及培养阴性,痰结核涂片阴性,肺结核抗体弱阳性,结核杆菌T细胞免疫反应阴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阴性,梅毒阴性,乙肝抗原抗体阴性,甲、丙、戊肝抗体阴性,血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阳性(1∶40)。生化检查提示肝功能轻度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67 U·L-1、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7 U·L-1、谷氨酰转肽酶(γ-GT)132 U·L-1,肝纤维化指标阴性,球蛋白24 g·L-1,免疫球蛋白G(Ig G)9.27 g·L-1,免疫球蛋白A(Ig A)1.68 g·L-1,免疫球蛋白M(Ig M)0.59 g·L-1。自身免疫抗体检测阴性,外周血CD细胞分类检验在正常范围(检测项目未包括CD3-/CD+19细胞)。胸部CT显示:左下肺占位性阴影,考虑炎症可能,右肺下叶少许陈旧性病灶。呼吸科专家读片会诊后诊断为“肺隐球菌病”,给予氟康唑0.4 g口服qd。2017年7月21日再次出现发热,复查肺部CT左下肺占位性阴影未见明显吸收,肝功能出现明显异常ALT 290 U·L-1、AST 133 U·L-1、γ-GT 483 U·L-1。2017年7月27日起改用伏立康唑(美国辉瑞制药生产,规格为每片200 mg,批号:00004733)0.6 g qd口服,3周后,Ig A下降至0.51 g·L-1,Ig M下降至0.19 g·L-1。给予积极保肝治疗,注射用胸腺法新、丙种球蛋白及中药调节免疫治疗,肝功能好转。继续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并每月复查肺部CT,左下肺炎症逐步吸收,于2017年11月20日出院。出院后继续伏立康唑治疗。疗程持续8个月(0.6 g qd 6个月,0.4 g qd 1个月,0.2 g qd 1个月)。治疗过程中血免疫球蛋白进行性降低,2018年3月1日Ig A<0.06 g·L-1,Ig M0.04 g·L-1,加测外周血CD细胞分类,发现CD3-/CD+19细胞为1.58%,明显低于正常值。在多次随访胸部CT示左下肺叶炎症逐步吸收好转、复查隐球菌凝集试验1∶1阳性后,于2018年3月31日停用伏立康唑。停药后6个月内随访提示免疫球蛋白逐步升高、外周血CD3-/CD+19细胞逐步恢复正常。伏立康唑治疗及后续随访期间嘱多休息、减少外出、加强周围环境消毒,减少感染机会;并予注射用胸腺法新1.6 mg每周2次皮下注射,间断人丙种球蛋白输注以改善患者免疫机能。患者治疗期间及停药后血CD细胞分类变化情况见表1。经外院基因检测排除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伏立康唑代谢相关CYP2C19基因检测为中间代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