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蓬莱地区须二3亚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统计表》

《表2 蓬莱地区须二3亚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断层对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区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中部蓬莱地区须二段气藏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蓬莱地区须家河组构造主要为北西向构造[14]。据本区2口井5个样品测得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窄(80.5~114℃)(表2),结合川中地区油气演化史[2],分析认为,裂缝形成于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主要形成于燕山早期,叠加定型于喜马拉雅期。据前人对盆地内龙女寺、营山、广安等构造须家河组的裂缝充填的自生矿物ESR测年、自生矿物K-Ar法测年等测试数据[2,9,10,13],综合分析认为,蓬莱地区须二3亚段裂缝形成主要有3期:第一期裂缝形成于燕山运动晚幕,距今93.4~74.3 Ma,为燕山运动晚幕褶皱相伴生的张裂缝,主要是在燕山晚期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下形成,裂缝呈北东向展布,此时为油气大量充注阶段,其连通了烃源岩与致密砂岩储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第二期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期第一幕,距今38.7~34.2 Ma,随着四川盆地整体快速隆升而形成,为断层伴生裂缝,对油气调整成藏起到重要的通道和改善作用;第三期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期第二幕,距今约10 Ma内,对早期形成的裂缝产生叠加改造作用,并最终定型于油气储渗体内,晚期形成的网状裂缝是气藏富集形成局部甜点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