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城市不同环境下的环境指标》

《表5 城市不同环境下的环境指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遥感技术植物叶脉性状的计算及其生态学意义》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叶脉密度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其权衡策略[25]。由表5可知,3个典型城市环境中的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大小表现为:街道>广场>公园,土壤体积含水量总体趋势相反,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由图2可知,城市典型绿化树种臭椿、洋白蜡和国槐在不同生境下的叶脉密度及气孔密度差异显著,其中叶脉密度大小表现为:街道>广场>公园(P<0.05),而气孔密度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表现为街道<广场<公园(P<0.05)。本研究发现,城市绿化树种(国槐、臭椿和洋白蜡)在广场、街道等高温环境下,叶脉密度显著增大,而气孔数量明显减少,这说明在城市环境中,温度的升高可能是促进城市绿化植物将自身获取的资源和能量更多地供给于叶片保卫构造搭建的重要原因,从而延长叶片内部水分向外界扩散的距离。同时,气孔数量的调节可能是植物适应高温环境的关键策略之一,目的是防止植物过度失水而死亡(图2)。由图3可以看出,在逆境胁迫环境中,植物在叶脉及气孔功能性状水平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权衡策略,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在叶片水平上表现出“此消彼长”的权衡规律,在高温环境下通过增大叶脉密度以促进水分的运输,同时减小气孔密度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这充分说明了植物在叶脉功能性状上趋于表现耐高温和耐干旱等特征,这与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