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BN大鼠白象指标变化》

《表4 BN大鼠白象指标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牡蛎Cra g 1蛋白大鼠致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一系列过敏现象[22]。与此同时,机体内细胞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其数量和种类也会发生变化。白细胞的数目随机体的健康状态不同而有很大波动,明显增加或者减少。白细胞主要起防卫作用,白细胞并不是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不同种类的白细胞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23]。由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大鼠白细胞数量随着免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对照组略微降低;在第28天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第42天激发后显示出极显著差异,这表明BN大鼠在免疫期间一直处于过敏状态。中性粒细胞在第14天呈现出极显著差异,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变化不大,且嗜酸性细胞稍有所降低,其原因有待深入探究;从总体趋势看,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升高。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当肥大细胞或者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IgE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诱发过敏反应时,会产生ECF-A吸引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并释放组胺酶分解组胺,释放芳基硫酸酯酶分解白三烯,消除过度炎症反应[24]。这些血象指标的明显变化也进一步证明了实验组BN大鼠对Cra g 1蛋白产生了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