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功能地类转型及其贡献率》

《表4 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功能地类转型及其贡献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基于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区域生态质量往往有改善和恶化两种完全相反的趋势,很大程度上这两种趋势在一定区域内会相互抵消,从而使得生态质量总体上维持相对稳定。因此区域生态环境指数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没有发生改变。表4为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功能地类转型及其贡献率。可以看出,其他生态用地转为水域生态用地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占到生态贡献率的51.37%。农业生产用地转换为林地生态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及牧草生态用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而水域生态用地向工矿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及城镇生活用地的转换则是促使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分别占到生态环境负效应的13.52%、13.19%和10.24%。林地生态用地向工矿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城镇生活用地的转换共占生态贡献率的17.27%。牧草生态用地被工矿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及其他生态用地占用共占生态贡献率的14.73%。总体上来说,长江经济带同时存在着生态改善和生态恶化的两种趋势,且生态环境改善的趋势略小于环境恶化的趋势,因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会存在小幅度下降趋势,但总体上生态质量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