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基于1981—2017年24 h广州最大降水量记录的频率分析》

《表2 基于1981—2017年24 h广州最大降水量记录的频率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变迁中的岛屿——韧性城市形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琶洲岛东部沿岸地区受防洪堤坝的保护,然而沿岸的堤坝并不完整,并且局部堤防明显过低。水务局的防洪标准要求堤坝高出海面8.68 m以上。而北岸岛屿防洪堤的实际高度仅8.05 m。在东南岸,堤坝高度甚至更低,为7.10 m与6.95 m[1]。东南沿岸的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堤防,即使是相对较常见的小规模水灾也会使这些地区遭遇洪水泛滥问题。2018年9月15日,据中山大学验潮站(距琶洲岛东部上游约10 km)监测,台风“山竹”的最高潮位高于平均海平面8.227 m。当涌潮和台风暴雨同时来袭,降水将无法排出,只能通过水泵使之越过堤坝排入相邻的泛滥河流,但也可能会由于洪水淹没过堤坝而造成大量漫溢。关于淹没堤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堤坝的完整性,以及当堤防失效时可能面临的灾难性后果—对人居环境造成致命危险的滔天洪水将迅速席卷而来。近几十年来,所谓“百年一遇洪水”的频率有所增加[4]。并且随着海平面上升的加速,即使是海拔8.68 m的连续完整堤防系统也必须在设计中考虑适应未来的更高水位。目前尚不清楚水利管理当局的防洪堤标准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了风力驱动海浪,即将堤坝高度提高至高于预期最高水位(即术语中的“freeboard”,在美国通常设为0.9 m)。当然,在未来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模式的情况下,洪水水位上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议将堤防提高至平均海平面以上至少9.50 m(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