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3 极化天线对比》

《表1 3 极化天线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多极化MIMO信道特性与天线设计》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已有3极化天线的实现形式很丰富,包括各种电偶极子、环天线、缝隙天线、微带贴片天线和介质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SIW)等的组合,这些天线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适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频段,其结构和性能比较列于表1。从表1中可见,这些3极化天线大多采用多层结构[40,42-46]或三维立体结构来实现[47-52],然而,为了便于集成和在便携式设备中应用,人们希望能够获得一个紧凑型、低剖面、平面结构且具有较低耦合的3极化天线。尽管很多研究者都在此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仍然存在很大挑战,原因是如果直接采用3个正交的电偶极子或环天线、缝隙天线等来实现[47-49,52],则除了两个正交的水平极化天线,还要获得一个与它们垂直的第3个天线,因此需要一个三维立体结构来实现,如图3所示[49],此外,文献[50–51]中均存在一个垂直的1/4波长的单极子天线,因此也是一种立体结构。文献[42–45]中采用圆盘加载的单极子和容性耦合馈电等技术使3极化天线的高度明显降低,但需要一种多层结构来实现。文献[46]中通过1/4模SIW和两个正交的缝隙天线来获得一个低剖面的3极化天线,但需要一个双层的结构并要增加一些电容和电感构成的匹配电路。文献[53]中实现了一个平面结构的低耦合3极化缝隙天线,但它的尺寸较大,直径为130 mm(2.56λ0,λ0为自由空间中波长),工作于5.9 G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