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ADR临床表现类型 (n=240)》

《表3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ADR临床表现类型 (n=240)》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甲磺酸伊马替尼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由于ADR涉及多个系统/器官,故例次数大于病例数。

皮肤及其附件的ADR也多有报道[5-7]。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有31%~44%的患者出现皮肤反应[8],最常见的为麻疹样药疹。由表3可见,皮肤及其附件ADR的发生率最高,且通常呈剂量依赖性,与国外报道一致[9]。胡荣毅等[7]报道,患者,女,48岁,因胃间质瘤术后约1个月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片400 mg口服(每日1次)。约1个月后胸背部出现稀疏鲜红色斑疹、丘疹,针尖大小,轻痒,自行口服抗过敏药后皮疹部分消退,留下小片状淡褐色色素沉着斑。5 d后全身皮疹再发加重,绿豆大小,密集分布,伴剧烈瘙痒,全身皮疹迅速融合,弥漫潮红、肿胀,尤以肢端为甚,行动受限,自觉皮肤灼热,全身皮疹表面密集糠状或叶片状脱屑。停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给予对症治疗,全身皮疹明显好转。患者再次自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200 mg(每日2次),服药后全身皮疹迅速加重,弥漫潮红,四肢远端皮肤高度肿胀,无法行走,剧痒,伴发热(38.5℃),不思饮食,肢体乏力。双颌下、双腹股沟可触及多枚蚕豆至鹌鹑蛋大小肿大淋巴结。头面部、躯干、四肢弥漫性潮红斑,表面潮湿,其上覆密集糠状或灰白叶片状鳞屑。双小腿、双足背、手掌红斑表面渗液明显,高度肿胀,压痛阳性。颈项、外阴、腹部、臀部见多处线状裂隙,点状、斑片状糜烂或类圆形浅溃疡,表面清洁。口唇较多灰白色分泌物,双眼睑轻度外翻。但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皮肤损害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伊马替尼本身的药理学作用有关,也可能是伊马替尼导致的超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