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移植物特征[26]》

《表1 移植物特征[26]》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自体同源颅骨作为颅骨成形材料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注:患者总数为631例,显示的值是百分数(%)、中位数(IQR)或均数±标准误。#根据骨瓣没有发生坏死或Ⅰ型坏死,第1次诊断为Ⅱ型骨瓣坏死或最近的CT扫描时间。

临床上常因严重颅脑损伤、脑卒中和脑瘤等造成颅内压增高而行去颅骨瓣减压术,由此造成的颅骨缺损需二期手术修补,即颅骨成形术。用什么材料修补最理想,尚无定论。最早使用的硅橡胶和陶瓷[1-7],因易老化、组织相容性差、塑形困难和容易形成皮下积液等缺点而大有被3D塑形钛网代替的趋势[8-11],但后者也有不足,除有一定比例的皮下积液、伤口感染和因愈合不良而出现的钛网外露等需二次手术外[12-14],见图1,还因热传导和硬度不如自体颅骨等缺陷而受到质疑。然而早在1978年就被研制成功的聚醚醚酮,因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最接近骨骼的其他特征,可替代金属、陶瓷等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整形外科、心血管、人工脊椎等多个领域,但用于颅骨成形的仍然极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原因是成本太高[15-16]。但Lethaus等[17]以16例自体骨和17例聚醚醚酮的对比研究发现,聚醚醚酮组并发症及再手术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有些自体骨由于感染和再吸收而失败,患者不得不进行另一次手术而植入了聚醚醚酮;若从平均费用考量,聚醚醚酮组并不高于自体颅骨组,但这是5年前的报告,例数太少,结论的片面性在所难免。值得参考的应该是2017年Punchak等[18]和2018年Le?o等[19]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聚醚醚酮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分别与钛网和自体颅骨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与2018年李建平等[20]的报道也较符合。不过,虽然自体颅骨修补开展得很早[21-23],但因感染和回植骨瓣被吸收等原因始终不能成为颅骨成形术的主流[24]。2018年,Malcolm等[25]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指出:自体颅骨移植的二次手术发生率高于生物工程材料,主要原因是移植骨被吸收。Schwarz等[26]对比自体骨和替代物的研究认为对于有骨吸收风险的患者,首次植入骨替代物可能是一种选择,但这一研究尚未得到广泛支持,他们回顾性分析了631例颅骨成形术所使用的“自体骨”和“替代物”及其特征性,见表1。从颅骨瓣被吸收的因素考量,原因之一为颅骨瓣的体外保存方法不当;原因之二为回植骨转归是通过复苏还是再生,或两者兼有的情况不明,机制不清。尽管美国AORN(Association Of Operating Room Nurses)已颁布了自体组织保存指南[27],但执行的结果仍然不尽人意。以上这些问题,将在文中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