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0~40 cm土层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

《表5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0~40 cm土层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周年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固碳及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NS:秸秆不还田;SS:夏玉米季秸秆还田;WS:冬小麦季秸秆还田;DS:秸秆双季还田;TCPC:总固碳能力;CPC:固碳能力。“—”表示该粒级团聚体质量比例为0。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各土层土壤固碳能力为10~20 cm≈0~10 cm>20~30 cm>30~40 cm(表5)。与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30 cm各土层土壤总固碳能力,平均分别提升7.2%、8.7%和21.4%。在0~10 cm土层,秸秆还田主要提高了>5 mm和1.0~0.5 mm粒级土壤团聚体的固碳能力,平均分别提高0.30 g kg–1和0.42 g kg–1;其中DS处理效果最显著。在10~20cm土层,与不还田处理相比,>5 mm和5~2 mm粒级团聚体固碳能力显著提高,平均分别提高0.24 g kg–1和0.39 g kg–1。在20~30 cm土层,各秸秆还田处理则主要提高了5~2 mm、2~1 mm和1.0~0.5 mm粒级团聚体固碳能力,平均分别提高0.43 g kg–1、0.34 g kg–1和0.30 g kg–1。但秸秆还田降低了0~30 cm土层中0.50~0.25 mm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固碳能力,平均分别降低0.11 g kg–1和0.38 g kg–1。总体来看,DS处理下土壤固碳能力增幅最大,说明双季秸秆还田最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