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部分抗战期间浙江机构内迁龙泉驻址概况》

《表2 部分抗战期间浙江机构内迁龙泉驻址概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简析民国时期龙泉宝剑的繁荣》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民国时期龙泉作为抗战的后方和文化抗战的重要阵地,为政府机构、教育提供了场所。抗战时期大批省级机关和避难群众迁徙至龙泉,目前保留了浙大龙泉分校旧址、浙江日报社旧址、西湖博物馆旧址等大批文化抗战记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位于龙泉市剑池街道芳野村73号,是1932年芳野村村民曾水清所建,原名“曾家大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被迫举校内迁,浙大校长竺可桢于1939年在龙泉开设浙大分校,坚持教学及学术研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路季讷、陈训慈、郑晓沧、孟宪承、谷超豪等一大批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在这里任教或求学,并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救亡活动,直至抗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