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三区示范”田间试验点小麦产量统计特征》

《表3“三区示范”田间试验点小麦产量统计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效果空间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大写字母表示0.01水平上差异;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Note:Capita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1 level,and not significant when the letters are the same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配方施肥模式下小麦产量虽然总体显著提高,但空间分布格局相对于传统施肥模式下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对比分析研究区小麦产量空间分布(图5)与地貌类型、灌溉水平、排涝水平、土壤类型、土壤剖面性状(图2)可知:(1)小麦产量较高的耕地分布在光、温、水、肥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平原和阶地(如新野县、唐河县等),这些区域灌溉水平较高,土壤类型主要为潮土、砂姜黑土,土壤剖面性状为深位薄层少量砂姜、轻壤身型或无明显土壤障碍等。(2)产量较低的耕地则分布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域(如南召县、内乡县等),这些区域灌溉水平较低,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粗骨土,土壤剖面性状为浅位石质接触、通体多量石砾或浅位厚层黏化等。(3)小麦产量高低与排涝能力强弱无明显对应关系。南阳市砂姜黑土分布于新野县等低洼区域,质地黏重,易渍涝,而本文中排涝能力对小麦产量影响并不明显,一方面可能归功于农田水利设施的普遍改善,此外则是因为冬小麦生长周期(一般为10月至次年5月)与主要降水月份(6、7、8月)[32]不一致,本文相关田间试验开展期间未发生严重涝灾。上述分析表明,施肥因素之外,立地条件、土壤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区域性耕地基础地力要素仍然是小麦产量的核心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