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描述性统计:抗日战争的经济遗产:国家能力、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

《表1 描述性统计:抗日战争的经济遗产:国家能力、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抗日战争的经济遗产:国家能力、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非国有工业比重为非国有工业产值除以工业总产值;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除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乡村工业比重为乡村工业产值除以工业总产值,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89);经济增长率为人均GDP

我们把所考察的时段分为两个时期,1967—1976年为“文革”时期,1977—1986年为拨乱反正与探索改革时期。实证分析的样本为30个地区两个时期构成的面板数据(2)。大多数各项指标分别取1967—1976年与1977—1986年期间的平均值,在这一时期数据缺失比较严重的指标,用后期的指标代替。表1报告了变量的描述统计。核心的被解释变量为非国有工业比重,其他被解释变量包括经济增长率、经济波动、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政府支出规模、政府人员规模、政府科教文卫支出比重、政府经济类支出比重、乡村工业比重。涉及到的工业产值、实际GDP、人口、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及结构的数据,主要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2010),缺失的部分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国家统计局,2002)、《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国家统计局,1999)中补充,实际GDP以1978年为基期,经济增长率为人均GDP的增长率,经济波动为该时段经济增长率的标准差,政府支出规模为政府支出与GDP的比值,科教文卫支出比重为科教文卫支出与政府支出的比例,经济类支出为经济建设支出与支持农业生产支出两项支出的总和(1),经济类支出比重为经济类支出与政府支出的比例,政府人员规模为人均干部数,干部人数来自《中国干部统计五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1999)(2),乡和村的工业产值数据来自1988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1989),有1986年和1987年两年。在稳健性检验中,我们控制了人力资本、儒家文化传统、西方殖民冲击以及初始的非国有工业比重。人力资本指标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每千人初中、高中及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总和,数据来自1988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1988)。儒家文化传统的强弱用明清时期每百万人口的进士数来度量,明清时期的进士数取自沈登苗(1999)的研究,人口数取清代末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的值,取自梁方仲(1980)的研究。西方殖民的影响用每百万人口的通商口岸数度量,通商口岸数引自姜涛(2006)的统计,人口数为1952年的值。初始的非国有工业比重为1949—1955年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