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淮安地区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统计一览表》

《表1 淮安地区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统计一览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国际视野下淮安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淮阴市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20页;《淮安城镇史话》,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35—78页;《淮安抗战风云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87页;《淮安党史资料》第2辑,1984年内部印刷,第130页;《涟水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抗战时期,淮安地区是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共两党以及地方民众多方力量抗击日军的历史舞台,先后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韩德勤部驻地与新四军驻地。皖南事变后,淮安地区更是成为新四军重建与军部活动的核心区域,也是日军“肃正作战”的中心目标,具有非常丰富的抗战遗址资源。其中入选国家级抗战设施遗址的有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6],受国家级文物保护的有苏皖边区政府旧址[7],入选省市各级重点保护遗址的有车桥战役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此外还有如宗岗烈士陵园等未定级抗战遗址,以及国民政府江苏省省主席韩德勤所修筑的泗阳公馆、为纪念国军爱国将领修建的忠勇亭和爱国亭等与国民党或无党派人士有关的遗址遗迹。淮安地区的抗战遗址数量众多,总计105处,其中清江浦区6处,淮阴区5处,淮安区12处,洪泽区14处,涟水县38处,盱眙县30处。淮安地区抗战遗址种类复杂,其中总计有烈士墓、烈士陵园与纪念设施48处,抗战时期重要事件与机构旧址36处,文化教育类遗址15处,名人故居类2处,日军侵华遗迹类4处。目前,尽管淮安地区在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遗址遗迹保护的实际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淮安地区的抗战遗址相互独立,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与运营模式,往往各自为政,缺少整体联动,因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具体情况参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