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色素型Xp11相关性肿瘤和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特征》

《表2 色素型Xp11相关性肿瘤和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胃肠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胃肠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非常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临床表现和胃肠道常见肿瘤无明显差别,包括腹痛、腹泻及便血等[11]。其影像学表现也缺乏特异性,大多数胃肠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在CT平扫中表现为密度均匀、界限清楚的肿块,在增强CT中表现为动静脉血管增生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特征。MRI成像中T1加权成像上病灶呈低信号,在T2加权成像上呈异质性高信号。彩超检查可见高度血管化的异质性肿块[12]。内镜作为消化系统最常用的诊断治疗工具,但其对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病变也无特异性征像[9]。虽然影像学检查不足以提供诊断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依据,但上述的影像学方法有助于发现可疑的淋巴血管侵犯和转移性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术后的复查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发病率目前尚不明确,可发生于消化系统的各个部位。自2000年PRASAD等[13]首次报道了胃肠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以来,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共检索到43例。其中,男女性比例为16∶27,这表明结肠的原发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在女性中更为常见,且好发于成年人。胃肠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肠,在大肠中,最常见的部位是直肠,其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其中小肠、食管、胃及腹膜均有记载,但少见[14]。对于胃肠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良恶性,FOLPE等[15]根据核分裂像和肿瘤直径,对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良恶性提出了相关分类标准(见表1)。由于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非常罕见且组织学特征不同,因此对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常重要。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及基因检测;其鉴别诊断包括各种类型的上皮和间叶组织的肿瘤,包括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XP11相关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XP11相关性肾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透明细胞肉瘤、透明细胞腺癌及上皮样平滑肌肉瘤等[16]。由于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可高表达HMB-45,应排除恶性黑色素瘤和透明细胞肉瘤。恶性黑色素瘤和透明细胞肉瘤S100蛋白阳性率较高,但缺乏肌原性标记物的表达,因此,联合运用黑色素和肌源性免疫标志可鉴别。对于GIST,与胃肠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形态很相似,且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并且胃肠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细胞胞质也可表达CD117,这就增加了鉴别难度,此时应补充黑色素标志,因为此标志物在GIST中不表达[6,17-20]。而最难鉴别诊断的是XP11相关性肿瘤,因为他们表达共同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有学者认为色素型XP11相关性肿瘤和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色素型XP11相关性肿瘤不表达肌源性标志物,缺乏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基因突变,其最常见的基因融合是SFPQ/TFE3[21-22](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