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村庄层面的问卷样本统计学特征 (样本数=8)》

《表6 村庄层面的问卷样本统计学特征 (样本数=8)》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后精准扶贫时期农村隐性贫困的精准识别与治理——基于异质性视角的贫困农户微观数据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根据样本数据整理所得

笔者从经济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制度属性和公共品及服务供给五个维度,对贫困村的特征进行了调研和数据统计(见表6)。从经济属性来看,调研村庄整体贫困发生率在14.7%,有2个村的贫困率达到了25%以上;仅有2个村庄拥有集体企业。从自然属性来看,75%的村庄坐落于平原地区,25%为丘陵地区,可见自然风貌和地理环境在致贫方面影响较小。从社会属性来看,8个村庄均有超过总户数10%的大姓,说明差序格局的熟人社会(费孝通,2011)[23]特征明显,村干部在扶贫资源的分配上被“精英俘获”的可能性较大。从制度属性来看,实施村民直选、村庄设立村务公告栏、村庄设立举报箱等指标比例较高,说明村庄的民主程度较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精英俘获”形成制约。从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品及服务供给来看,5个贫困村内设有幼儿园和小学,7个贫困村村内设有卫生室,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相对完善,通讯和交通设施也比较便利,开放度较高。上述数据说明调研村庄已基本进入后精准扶贫时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有相对较好的可获得性,民主化程度较高,信息沟通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