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单位代谢体重的甲烷产量与采食量、可消化营养物质摄入量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回归分析》

《表6 单位代谢体重的甲烷产量与采食量、可消化营养物质摄入量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回归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肉用绵羊生长期甲烷排放特点与预测模型的建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饲粮是瘤胃甲烷产生的物质基础,因此采食量是预测胃肠道甲烷排放数据的重要参数,其一元线性回归关系最早于1930年由KRISS[10]提出(R2=0.94),AXLSSON[11]于1949年也提出了采食量与甲烷产量的一元二次回归模型(R2=0.78),而后韩继福[12-13]报道甲烷产量与干物质采食量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4,但上述研究均源自牛的数据。1998年PELCHEN等[14]整理了1 137头绵羊甲烷排放数据,并建立了不同标准下的甲烷回归模型,最后利用BLAXTER等[15]的经典甲烷排放模型,将估算的甲烷排放量与实际测量值进行回归分析,以验证其有效性,得出应用该模型估测出的甲烷产量与实测值间的相关性和决定系数均较低的结论。与本文研究的差异在于,PELCHEN等收集到的甲烷数据来自于不同品种、不同生理阶段和不同饲粮及不同饲喂水平下,因此所产生的能量损失及绝对甲烷排放量属于变量因素。作者经统计得出的不同影响因子下的平均甲烷排放量,成年羊与生长羊的相对甲烷排放量间无显著性差异,而绝对甲烷排放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本研究中限饲组结果相似。另外,本试验自由采食组的相对甲烷排放量和绝对甲烷排放量皆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与焦浩鹏[16]研究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同。毛宏祥[17]研究说明,当反刍家畜采食量处于维持水平的范围时,DMI与胃肠道甲烷排放量成正比例关系;当反刍家畜的采食量高于维持水平的2倍时,DMI与胃肠道甲烷排放呈非线性相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我国养羊业已逐渐由传统的散养模式转变为现代集约饲养模式[18-19],但温室气体减排的量化和核算多采用国外组织推荐的默认数据,这些默认数据多基于发达国家畜牧养殖业的饲养标准和管理模式,往往高估我国温室气体的实际排放量。综合前人的试验研究,饲喂管理,饲粮加工方式、动物种类、动物体重、饲粮来源及饲粮组成、营养物质摄入量及试验动物不同体重阶段、瘤胃微生物区系等均对反刍家畜肠道甲烷的产生造成一定影响,而本文中肉用绵羊种类相同,生活环境相同、生理阶段相同,体重接近、饲粮组分及来源均相同,且平均日增重一致,在此基础下测定出的数据能更加客观的体现出饲粮不同NFC/NDF对甲烷产量的影响,所建立的甲烷预测模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估测我国饲养水平下的肉用绵羊甲烷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