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用于COI分析的种, 株及GenBank登录号》

《表1 用于COI分析的种, 株及GenBank登录号》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COI基因分析的双齿蚋分子分类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蚋类的分类缺乏稳定的形态学鉴别特征,细胞分类亦不能准确反映其生物谱系,而利用不同类群的同源DNA序列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推测类群间的系统演化,从生命本质上寻找各类群之间的系统关系,被认为是目前进行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研究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成新跃等,2000),故而从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将为解决蚋类的物种鉴定和分类争议提供新的途径。以COI基因特定区段作为DNA条形编码的基础用于生物物种识别的方法,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物包括双翅目昆虫的分类研究。如陈虹和陈汉彬(2003)对中国7个省区的白纹伊蚊COI基因序列进行比较,探讨了不同地理株的基因型差异及对登革热易感性的差异。姜丽等(2015)测定23种摇蚊亚科摇蚊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研究了摇蚊亚科物种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Yusseff-Vanegas和Agnarsson(2017)联合COI和ITS2基因分析了加勒比海地区代表19个种的468株丽蝇科昆虫,评估了这两个基因的分析在丽蝇科昆虫分类及鉴定方面的重要法医学意义。COI基因序列分析也逐渐开始应用于蚋类研究,用以推测蚋的种群历史、揭示蚋的遗传多样性及进行蚋类不同阶元的系统发育分析等(Joy and Conn,2001;Pramual et al.,2005;Krueger and Hennings,2006;Pramual et al.,2011;Sriphirom et al.,2014)。在中国,蚋类分子水平的研究尚不多见,已有何艳霞等(2017)将COI基因应用于蚋科昆虫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也认为COI基因序列分析能较好建立蚋亚属内种间关系。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Ⅰ(rDNA-ITSⅠ)序列现已应用于双翅目昆虫种下阶元的分类和近缘种鉴别,但在国内蚋的研究中同样较少,仅见杨明等(2004)和徐旭等(2012)发表的2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