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韩祗和辨治阴黄方》

《表4 韩祗和辨治阴黄方》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原创方剂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伤寒微旨论》认为,阴黄可因阳黄服用攻下药太过转化而来,服用攻下药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导致寒湿内生,寒湿与暑相合而成阴黄[6]。韩祗和对阴黄的辨治已为众多中医学者所重视。韩祗和根据阴黄理论,结合脉证,推断病机,确定治法,在张仲景经方的基础上,自创6首方,包括茵陈茯苓汤、茵陈橘皮汤、小茵陈汤、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和茵陈茱萸汤。由上述六方的方剂组成可知,治疗阴黄的主药是茵陈。茵陈茯苓汤所治病机是湿热内郁、阳不达表,其本质属于阳黄,只不过其脉证出现“脉沉细微,身温四肢冷,小便不利”,不同于阳黄的湿热郁蒸发热,自汗出,小便黄,所以韩祗和将其归为阴黄,该方是在张仲景茵陈五苓散的基础上去白术、泽泻,加滑石而成。茵陈橘皮汤所治病机是中焦湿阻、脾不化湿,该方以茵陈为主药,融合《金匮要略》辨治呕吐哕病的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橘皮汤(橘皮、生姜),再加白术健运脾胃[7]。小茵陈汤、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和茵陈茱萸汤所治病机是阳虚湿阻,其阳虚的程度以茵陈附子汤最重,其次为茵陈四逆汤,最后为小茵陈汤,而茵陈茱萸汤是针对服用茵陈附子汤后寒厥脉伏者[7]。上述方药归纳见表4。值得一提的是,阴黄病证较重,所以药量较大,如韩祗和辨治外感病皆是每次煮散2~3钱(约6~9 g),而阴黄六方皆是全量煎煮,分3~4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