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药剂及用量对田间稻飞虱防治效果》

《表2 不同药剂及用量对田间稻飞虱防治效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噻虫胺与吡蚜酮复配对稻飞虱的控制效应和稻田天敌安全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数据均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表中同列不同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

在水稻生产后期,9月12日田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主要以若虫为主,其中白背飞虱占78.89%(低龄若虫55.96%,高龄若虫37.61%),褐飞虱占19.52%(低龄若虫55.72%,高龄若虫20.38%)。采用3WBD-16型电动喷雾器集中分批施药,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30%噻虫·吡蚜酮SC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表现为浓度越高,防治效果越好。药后1天,30%噻虫·吡蚜酮SC具有较好的速效性,3种浓度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分别为60.16%、70.01%、74.69%,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单剂噻虫胺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吡蚜酮和对照药剂噻虫嗪(P<0.05);药后3天,30%噻虫·吡蚜酮SC 3种浓度对飞虱的防效为57.09%~74.46%,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两者单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中、高浓度防效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噻虫嗪(P<0.05);药后7天,中、高浓度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在75%以上,显著高于低浓度的59.76%(P<0.05),但与单剂噻虫胺或吡蚜酮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药后14天,高浓度处理对稻飞虱防效效果为92.13%,显著高于低、中浓度(P<0.05),与单剂噻虫胺、吡蚜酮及对照药剂噻虫嗪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后21天,30%噻虫·吡蚜酮SC 3种浓度对飞虱防治效果分别为55.86%、73.08%和88.67%,高浓度防效显著高于低浓度(P<0.05),中、高浓度处理与其单剂及对照药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后28天,30%噻虫·吡蚜酮SC 3种浓度防效略有增加,分别为68.32%、86.56%和91.75%,中、高浓度防效显著高于低浓度(P<0.05),与吡蚜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高浓度防效显著高于噻虫胺和噻虫嗪;药后35天,高浓度处理防治效果仍然达到90%以上,与吡蚜酮无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低浓度处理(P<0.05),噻虫胺和噻虫嗪防效持续下降,分别为50.15%和48.37%,显著低于30%噻虫·吡蚜酮SC中、高浓度处理(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