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2014—2016年按用途分类的金融机构》

《表3 2014—2016年按用途分类的金融机构》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发展现状与未来选择》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单位:亿元

按照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项目(即资金的不同用途)进行划分,农业信贷资金的需求主体可以被分为农林牧渔业、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制造等多个方面。由表3可以看出,2014年到2016年我国农业信贷中用于常规性农林牧渔业直接生产的短期贷款占比较大,且增速稳定,年增长率基本维持在4.7%左右;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数额逐年递增,并在2016年已经超越农林牧渔业,对这一现象并不能单纯理解为从事农业活动主体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热情高涨,而应考虑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身规模大、投入多以及国家为主要参与者等诸多方面的基本国情,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逐年迅猛增加与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是相互吻合的;用于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制造、农田基本建设等增加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延伸农业生产产业链等中长期投资的贷款数额则明显较少,说明当前农业生产依旧在资金流通能力及发展认知上存在着局限性。对短期农业投资选择的倾向,直接引发了农业投资和经营的短期化,风险规避型的投资主体更愿意选择投资少、收益稳定的生产行为,缺乏对长远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的勇气和安全感,这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与加工、制造无法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桎梏;另外,农业科技贷款额始终维持在400亿元上下,在各类生产活动中占比最低且伴有逐年递减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农业劳动者对于科学技术的实践应用和对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都受到自身教育程度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因而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发展农业科技,从而局限了进一步的扩大再生产。综上可见,完善并创新信贷担保机制,通过建立农业保险体系等方式拓宽农业信贷担保渠道,促使农业信贷资金的需求主体没有“后顾之忧”,才能进一步激活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的行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