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翼部拉张破坏区与剪切面水平投影面积比》

《表6 翼部拉张破坏区与剪切面水平投影面积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节理分布位置对岩体剪切破裂特征影响试验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试样破坏特点,根据其破坏模式将其分为3个区域:压剪破坏区、端部拉张破坏区和翼部拉张破坏区(图10)。压剪区为剪切面发生压剪破坏的区域,其特征为破坏面光滑,可见白色擦痕;端部拉张破坏区为剪切面发生拉张破坏的区域,其表面粗糙不规则,无摩擦痕迹;压剪区与拉张区交替出现形成凹凸不平的剪断面。翼部拉张区为发育在试件两侧、被翼状拉裂缝分割的区域,其破坏特征主要为拉裂破坏,且往往形成在试件两侧对称分布的翼状块体。图11是试件下盘贯通破坏面分区图,图中下盘均向右运动。由图11可见,翼部拉张区的平面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呈现对称分布的趋势,且拉张缝转折端与节理位置密切相关。当节理位置参数x≤15 mm时,拉张缝转折端分布在节理角点处;当x>15 mm时,转折端分布在节理边界的中点附近。将压剪区、翼部拉张区进行水平投影,计算其与剪切面面积的比值,结果见表5、表6。据此数据作出位置参数与破坏区域面积关系曲线(图12)。由图12可知,压剪区所占比例随节理位置变化而波动,且变化规律比较明显,在x=5 mm和x=15 mm时,该比值呈现波峰状态,在x=10 mm和x=20 mm时,该比值呈现波谷状态;翼部拉张区面积占比变化呈相反的趋势,在x=10 mm和x=20 mm时,该比值处在波峰位置,而在x=5 mm和x=15 mm时,该比值处在波谷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