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1968—2014年海淀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景观指数》

《表3 1968—2014年海淀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景观指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农业多功能性与都市区土地利用管理——框架和案例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采用高清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得到海淀区1968年、2003年和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分别代表了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第一阶段完成和后改革开放时期[40]的土地利用状况。所采用的影像分别为1968年9月20日的锁眼卫星黑白影像(1.8 m分辨率),2003年4月4日Google Earth上的全色影像(0.91 m)和2014年5月28日的SPOT 6全色影像(1.5 m)。解译操作在ArcGIS 10.0中进行,坐标系统均采用WGS 84 UTM ZONE 50N,并对结果进行了拓扑检查和消除零碎斑块处理,最后转换为30 m分辨率的栅格图层,结果如图3a,图3b,图3c所示。解译过程参考了海淀区志[39]、百度街景等资料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解译结果的交叉检验得到三期的Kappa系数分别为0.861,0.787和0.69,达到精度要求。然后,在Fragstat 4.2中分别从规模、复杂性、紧凑度和聚集度四个方面选取并计算了三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常用景观指数。反映规模的指数包括各类型的面积(CA)、面积占比(PLAND)、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和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形状复杂性采用面积加权分维指数(FRAC_AM),斑块紧凑度采用面积加权近圆形形状指数(CIRCLE_AM),聚集度采用聚集度指数(AI)。景观指数的计算方法可查阅Fragstat 4.2使用手册[41]。聚集度方面还根据文献[42]利用斑块面积计算了破碎度指数(FI),如公式(1)所示。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