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苏州传统村落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

《表4 苏州传统村落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苏南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乡村性评价及特征研究——基于苏州12个传统村落的调查》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属性中“+”表示因子与乡村性呈正向关系;“-”表示因子与乡村性呈反向关系。(2)因子中,第一产业就业率c2指稳定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比;农耕活动参与度f3除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以外,还包括不定期参与农耕活动的人数占比。

基于此,本文指标选取以“后乡土社会”理论为指导,不仅关注传统意义上构成乡村性的基本要素及国家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也融入更多当今时代对乡村性动态变化的思考:(1)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传统村落区别于城市的基础,必须保持较低的开发强度以保证其风貌格局的原真性;在耕地承包背景下,以每户实际耕地面积表示农业属性的实际留存情况更为准确。(2)人口是传统村落的活动主体,其构成需要结合老龄化与原住民流失的现状情况,强调居住主体的特征与活力。(3)经济就业的本地化与农业性也是乡村性的重要方面,但在城市就业辐射下,农副产品生产日渐式微,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乡村,需要考虑城镇就业,且人均收入提升的积极意义需被重视。(4)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城市与乡村不应被割裂,须作为共同体考虑,传统村落闭塞不便的形象已是过去式。(5)作为重要且独特的乡村地域,国家认定标准强调的物质空间的保护与非遗传承是传统村落乡村性的特殊构成。(6)传统村落的社会活动的参与性是其作为生活聚落的重要标志,集体活动、文化遗产技艺、农耕活动均是其重要表现。因此,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后,选取6个指标层(a土地利用、b人口聚落、c经济职业、d城乡联系、e物质环境保护、f社会生活参与)15项因子层,构成传统村落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