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几种典型的中国工业部门及相关认知》

《表1 几种典型的中国工业部门及相关认知》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工业党”:一个文化景观的速写》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了方便论述,表1选取的行业代表全部隶属于所谓机电工业。然而由表1可见,虽同属于机电工业,高铁、富士康、机床和汽车的技术与市场特点差异极大。例如,近年来,中国的高铁通常被视为“市场换技术”策略的成功案例,并被拿来与汽车工业进行对比。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的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在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之前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在改革开放前被限制发展,两者“换技术”时自身的技术起点并不相同。此外,高铁引进国外技术时,作为用户的铁道部具有天然垄断性,面对分散的外商有极强的议价能力,能够真正换来技术,但汽车面对的市场是分散的个别用户,技术引进的主体也并非用户而是制造商,这就削弱了其议价能力。可是,即使对于汽车工业的“市场换技术”,也因为评判的标准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再如,作为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代工工厂,富士康在技术含量与国防安全的战略性等方面无法与机床工业相比,但富士康能够创造巨大的产值并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而机床工业实际上只是一个产值较低的小规模产业,故而在一些人眼中,机床企业的价值远不如富士康。这几个例子充分说明,基于不同的标准选择不同的案例,就会对中国工业得出不同的认识。譬如,当“工业党”畅想“星辰大海”时,“工业党”的批评者最常见的批判之一就是指出“工业党”完全不顾及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对工业的实际感受。这当然又直戳“工业党”及其网络信众的软肋,即不少“工业党”及其拥趸实际上并不真的在工业领域内就业,因此对工业存在一种浪漫化的想象。但是,富士康又是否真的比高铁或者汽车甚或家用电器行业更能代表中国的工业?其实,即使在机床工业内部,也是既有能够收购德国老牌企业的大国企,又有其高档产品能被军工企业应用的新兴民营企业,还有虽然缺乏核心技术但产值和利润远远高于前两者的草根民营企业。那么,当人们谈论“中国机床工业”时,究竟在谈论什么?问题在于,对中国工业的认知差异不仅存在于“工业党”及其对立面之间,还广泛存在于“工业党”内部,这就是引发矛盾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