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秸秆含碳量:我国典型秸秆露天燃烧黑碳的高时间分辨率排放特征及其排放清单》

《表1 秸秆含碳量:我国典型秸秆露天燃烧黑碳的高时间分辨率排放特征及其排放清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典型秸秆露天燃烧黑碳的高时间分辨率排放特征及其排放清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研究中4种不同秸秆的C%如表1所示。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含碳量分别为42.86%±0.50%、38.65%±0.73%、39.68%±2.03%和50.36%±1.01%。前人研究中的秸秆含碳量结果范围在42.11%—44.8%(小麦秸秆),38.52%—41.42%(水稻秸秆),41.09%—44.6%(玉米秸秆),43.16%—47.54%(大豆秸秆)(Liao et al,2004;Li et al,2007a,2007b;Mcmeeking et al,2009;Wang et al,2009;Shen et al,2012) ,本研究获得的秸秆含碳量与国内外研究进行对比发现:不同秸秆含碳量误差分别为1.09%、4.42%、7.64%、9.95%,说明燃烧过程中秸秆质量重建结果较好,以CH4、非甲烷总烃等形式释放的碳及秸秆燃烧灰烬中的残余碳可能产生的不确定度不到10%。以4种秸秆典型燃烧过程为例(图2),4种生物质在燃烧过程中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通过MCE与燃烧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对比发现:在开始燃烧阶段(阶段1:0—20 s),燃料开始加热,水分挥发,此时还未有明火,MCE存在波动变化,相较于稳定燃烧阶段略低,燃烧不够剧烈质量变化较小;在稳定燃烧阶段(阶段2:21—200 s),有明显的明火,MCE达到最高值,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生物质燃烧加速,其质量呈现迅速下降;燃烧后期(阶段3:201—300 s),燃料基本消耗完毕,质量变化不再明显,此时燃烧进入最终的闷烧阶段,MCE逐渐降到0.9以下。同时发现MCE由于CO2和CO气体排放的不稳定性存在较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