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在工艺1条件下T2-TA1搭接接头各相成分 (原子数分数/%)》

《表3 在工艺1条件下T2-TA1搭接接头各相成分 (原子数分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T2-TA1搅拌摩擦钎焊接头显微组织及结合机理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T2-TA1搭接接头在转速ω=1 500 r/min、焊速v=5.7 m/h、压下量d=0.3 mm工艺1下的显微组织,如图2所示。表3为焊缝中典型区域的EDS检测结果。从图2a可以看出,焊缝呈典型的“盆状”形貌,分为热影响区(HAZ)、焊核区(stirred zone)、热机影响区(TMAZ)。焊缝与两侧母材结合良好,未见裂纹、孔洞等缺陷。前进侧和后退侧TMAZ区未出现明显的粗大带状组织。这是由于在此工艺条件下,Cu层塑化充分,且压下量较小,前进侧运动的材料体积较小,后退侧回填及时所致。图2b为焊核区T2-TA1界面的高倍组织形貌。可以看出,Ag基钎料与Ti层反应形成过渡带(在图中标记为区域1,2和3)。过渡区域1和2为Ag基钎料和Ti层的反应区域,总宽度约为2μm。其中,过渡区域1紧贴Ti侧母材,主要成分的原子数分数为78.89%Ti,19.63%Cu和0.48%Ag。结合Cu-Ti、Ag-Ti、Ag-Cu二元相图可知,该过渡区域主要由α-Ti(s,s)+CuTi2组成。过渡区域2在过渡区域1的上方,该区域中Ti含量减少、Cu含量增加,其主要成分的原子数分数为51.44%Ti,40.91%Cu,4.16%Zn,2.22%Ag,1.27%Cd,结合Cu-Ti、Ti-Zn二元相图可知,此区域主要由CuTi金属间化合物组成。过渡区域3呈亮白色,宽度约为10μm,主要由AgCd+Ag(s,s)组成,推测该区域主要为Ag基钎料熔化后的组织,由此也说明钎料在焊接过程中未完全排出。图2c为TMAZ混合区带状组织。在焊接过程中,Ti向Cu侧运动,两种材料间发生机械混合、冶金反应。结合EDS检测结果,该区域主要由Cu(s,s)组成,其中含Cu量较高的区域(区域4)呈灰色,而含Ti量高的区域(区域5)则呈暗灰色。可以看出,暗色区域5和块状区域4相间分布,推测焊接过程中Cu发生局部熔化。图2d为TMAZ区T2-TA1界面处的显微组织。可以看出,该区域为钎焊+机械混合区,Ag基钎料在搅拌头作用下,向Cu侧运动与Cu发生混合、反应。在靠近TA1侧形成反应区6,该区域的主要成分的原子数分数为67.87%Ti,29.26%Cu,0.76%Zn,1.34%Ag,0.77%Cd。结合相关二元相图可知,该区域主要由α-Ti(s,s)+CuTi2组成。靠近Cu层的8区,其成分的原子数分数为18.17%Ti,78.85%Cu,2.98%Ag,该区域主要由Cu(s,s)+Cu4Ti组成。而在区域6与8之间,分布着亮色的7区,成分的原子数分数为4.22Ti%,15.64Cu%,50.55%Ag,27.65%Cd,判断其由AgCd+Ag(s,s)+Cu(s,s)组成。图2e为靠近焊缝右侧端部的显微组织。该区域中Ag基钎料未完全被排出,与两侧Cu和Ti层发生反应,生成钎焊组织。从高倍SEM图可以看出,该处主要由紧贴TA1的带状区域9,块状区域11和分布在其间的亮色区域10组成。其中,区域9为Ag钎料和Ti层反应区,成分的原子数分数为46.60%Ti,50.39%Cu,0.88%Zn,1.45%Ag,0.67%Cd。结合Cu-Ti二元相图,推测该区域由CuTi金属间化合物组成;区域10颜色较亮,为Ag钎料富集区域,其成分的原子数分数为1.41%Ti,8.74%Cu,55.54%Ag,34.31%Cd,推测由Ag(s,s)+AgCd组成;区域11区成分的原子数分数为6.10%Ti,34.06%Cu,3.95%Zn,33.86%Ag,22.02%Cd,可知该区域为AgCd+Cu(s,s)+A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