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膜下滴灌玉米产量特征值及水分生产效率》

《表3 膜下滴灌玉米产量特征值及水分生产效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膜下滴灌灌溉制度对土壤水盐空间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within the same row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5%level.

不同处理春玉米产量特征值及水分利用效率见表3。灌溉定额对秃尖长度影响较为明显,灌溉定额越大,秃尖长度越小。灌溉定额对穗行数和行粒数的增加作用也较为明显,但当穗行数和行粒数分别达到17.4和41.7的峰值以后,继续增加灌溉定额后就不再增长,玉米的生长并不是灌水越多越好。同样地,增加灌溉定额可增加作物产量,当灌溉定额达到400 m3/hm2为最佳,其中L9处理的产量达到17 034.98 kg/hm2,继续增加灌溉定额引起作物减产,可能是因为灌水量过高引起速效养分向深层土壤迁移,不利于作物的吸收[12~13]。因此,在考虑提高玉米产量时,应同时考虑最佳灌溉制度和作物产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可知,部分灌溉定额相差较大的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灌溉定额相对全生育期降雨量较小。除L8、L9处理外,相同灌溉定额,灌水次数为3次和4次的两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这些处理在玉米需水最关键的抽雄期进行了灌水,且灌水定额较为接近。从经济及高效用水的角度看,灌溉定额为400 m3/hm2、灌水次数为4次,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均为试验处理中的最大值,是肇州地区较为合理的灌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