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研究区6类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 (0~30cm)》

《表2 研究区6类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 (0~30cm)》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生态补水对黄河三角洲盐沼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数据右上角的字母不同代表同一指标在不同采样地间的差异显著(P<0.05).

由表2可知:6种不同采样地0~30cm土壤的平均pH为7.93~8.47,说明该区土壤整体呈弱碱性;补水区芦苇和盐地碱蓬群落土壤的pH显著低于潮汐区相应植被群落下的土壤pH(P<0.05),裸滩的pH在潮汐区和补水区没有显著差别(P>0.05),说明在淡水引入和植物生长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的碱性得到有效降低[13];0~30cm深度土壤的水土质量比平均为26.28%~34.94%,潮汐区芦苇群落和裸滩水土质量比显著大于盐地碱蓬群落(P<0.05),然而,补水区3类样地土壤水土质量比没有显著区别(P>0.05),说明淡水引入促进了土壤的水分的重新分配;土壤电导率为1.38~3.47 mS·cm-1,补水区芦苇群落的电导率显著低于潮汐区芦苇群落(P<0.05),盐地碱蓬群落和裸滩的土壤电导率在2个区没有显著差别,说明在淡水引入和芦苇生长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盐度得到有效削减;w(SOC)为2.47~9.57g·kg-1,在同种植被条件下,补水湿地土壤w(SOC)显著高于潮汐湿地土壤(P<0.05),其中盐地碱蓬群落土壤w(SOC)在2个区的变幅最大,由此可见淡水引入有效提高了w(SOC),尤以盐地碱蓬群落中的增加最为显著;土壤w(总磷)为442.49~698.26mg·kg-1,6类样地间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Ⅲ级、Ⅳ级团聚体所占的比例高于Ⅰ级和Ⅱ级团聚体,说明研究区土壤主要由小于0.25mm的团聚体组成,并且团聚体的组成成分在6类样地之间基本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见,从这6类样地的对比来看,13a(2002—2015年)的淡水补水对土壤结构影响还未达显著水平,相比之下,土壤pH的降低、w(SOC)的增加更为显著.